阅读辅助
索  引:001008004003020/2008-44810 发文机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08-12-08 00:00
责任部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  责任科室:办公室
所属栏目:计划总结 访 问 量 :
进入老年模式
关于印发2007年度工作总结和2008年度工作思路的通知

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2007年度工作总结和2008年度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科室、本单位实际,做好贯彻落实。

                         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海  宁  市  体  育  局

                           二○○八年二月二十日

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

2007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加快“三市”建设、实现“两个率先”以及和谐文化建设和年初制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突出改革这一重点;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和农村文化繁荣年活动;启动了海宁市游泳馆、射击馆和新图书馆建设;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文化市场管理和竞技体育成绩的突破;抓好群众文化的繁荣,群众体育的振兴,文化市场的稳定,图博服务功能的完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等工作,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在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

一、注重和谐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再上台阶在2004—2006年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年、活动年、管理年的基础上,今年实施了“农村文化繁荣年”。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根据农村文化繁荣年“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要求,制定了《海宁市农村文化繁荣年实施方案》、《海宁市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办法》、《海宁市农村文化繁荣年考核办法》和《海宁市村级文化阵地财产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农村文化阵地管理,改年终一次性考核为每季度督查考核,对农村文化阵地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发现情况及时整改,保障农村文化阵地的完整和正常运行。二是开展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试点工作。为进一步强化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机制,针对农村文化阵地管理不到位、管理员素质不高等现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海宁市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试点方案》,召开了全市农村文化阵地规范管理工作会议,在袁花镇实施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试点工作,对全镇14个行政村的12个文化活动中心、13个文化活动室招聘专职管理员实施公开招聘,共招聘一类管理员14名,平均年龄26.6岁,二类管理员19名,平均年龄55.6岁,管理员的年龄、学历、文艺特长和管理水平比原来有了显著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农村文化阵地专职管理员队伍的素质,为明年长效管理工作的全面铺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是做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流动书库建设工作。根据嘉兴市共享工程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关于海宁市实施示范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全市共投入资金266.6万元,建成市级支中心1个,基层服务点171个,其中镇、街道12个,建成率100%;行政村135个,建成率达74%;城镇社区24个,建成率60%。增加市级流动书库藏书量,用好现有的13个图书流动点,市级流动图书135820册,乡镇50490册,借阅人次31118人,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文化阵地的活动质量和水平,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优质的精神食粮。四是举办“农村文化繁荣年”培训班。为提高农村文艺骨干的理论、业务水平,切实加强我市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培育新型农民,采用“拉上来、重点提高,走下去、普及基础”的方式,对全市农村文化阵地管理骨干、文艺骨干等进行培训,共举办6类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500余人。

2、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全面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包括海宁市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百场越剧下乡、“亲子乐园”家庭趣味运动会、民企运动会、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大众广播体操展示、中秋灯会、2007''重阳节“走进新农村”经典歌曲大家唱、迎奥运排舞大赛、艺术节闭幕式暨庆元旦文艺晚会等活动。各镇(街道)、村(社区)也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马桥街道开展“魅力马桥·全民读书节”系列活动,海昌街道、海洲街道、周王庙镇、袁花双风村等开展了农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许村镇举办新农村建设“信合之春”文艺晚会,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80余场。同时还举办各类文化展览活动51次,讲座102次,参观人数4万余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博物馆举办的海宁市文化遗产保护摄影巡回展、纪念钱镜塘诞辰一百周年暨捐赠书画展,图书馆开展的“2007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徐邦达艺术馆举办的九人画展等。

3、文化下乡活动形式有所创新。今年共开展文化下乡170余场。内容包括“百场越剧下乡”、“迎新春文化进村送娱乐”、农村文化繁荣年文化下乡系列活动、六城联创文化下乡等活动,市文化馆、越剧团和皮影剧团把一批反映廉政文化、反邪教警示教育、计划生育和平安海宁、民间艺术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节目送到各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学校。同时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省文化厅和嘉兴市文化局的要求,今年共放映公益电影2184场,观众367658余人。另外越剧团还在江浙一带乡镇巡回演出95场,观众6万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海宁剧院举办文艺演出61场,观众48800余人。

4、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有所突破。在海宁越剧团建团50周年和徐志摩诞辰110周年之际,现代越剧新戏《西天的云彩》于2月3日晚在杭州剧院成功预演,5月21日在海宁正式首演,12月20日参加了浙江省第十届戏剧节比赛,受到了省有关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荣获省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大奖”。

5、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果。为弘扬我市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了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海宁市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宋瓷风采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文博知识广场咨询、文物保护知识竞赛、“追寻古迹,畅游历史”--海宁文博景点一日游、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图片巡回展、文化遗产保护文艺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等活动,让广大市民了解我市的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树立保护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文明风尚,激发起社会大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启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中央、省、嘉兴市的部署,我市从2007年开始,开展历时4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为期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更好的推进普查工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举办了骨干培训班,并落实专项经费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一是积极做好馆藏文物建档工作,现已完成2/3馆藏文物的建档工作。二是完成制定文保单位保护与利用规划23个,为进一步做好文保单位的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对徐家庄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现良渚文化墓葬10座,出土玉、石、陶器73件(组)。四是征集青花瓷盆、水盛,老石板和许氏碑额各1件,陈学昭遗物181件。五是完成全市9个文物保护单位32个点的网络监控建设项目,对文保单位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和防盗。六是做好长安汉墓、仰山书院等文保单位维修保护的前期准备工作。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交流工作。根据嘉兴市的总体要求,年初,对全市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补查整理,共整理出民间艺术项目58项,其中民间造型艺术10项,民间表演艺术27项,民间文学20项,民俗报告1项。完成了蚕桑生产民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申报文本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海宁皮影戏》卷的编写工作。做好《海宁皮影戏图集》、《海宁方言、俗语》的出版准备工作。组织硖石灯彩参加了台湾元宵灯展、中国国际(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澳门手工艺展演活动,海宁皮影戏还和硖石灯彩一起参加“台湾浙江文化周”的展演活动。

二、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

1、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以迎接20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以镇(街道)、村(社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工、青、妇、体育协会等群团组织优势,城乡联动,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市体育总会、棋类协会、篮球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残疾人体育协会先后举办、承办了全国男子篮球(NBL)比赛、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海宁猎马-浙江远东太平洋女子俱乐部篮球对抗赛、浙江省第11届"宋城.海宁.忆慈杯"象棋赛、嘉兴市第十六届女子门球邀请赛、海宁市第四届“棋协杯”中国象棋比赛、海宁市残疾人羽毛球公开赛、“鸿翔大卫杯”羽毛球邀请赛等国家级以上赛事2次、省级赛事3次、嘉兴市级赛事5次、海宁市级赛事32次;同时还举办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全市各镇(街道)、市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300余名体育爱好者参加了启动仪式。活动期间还举办了大众广播体操展示、百队篮球大赛和百队乒乓球大赛,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全市各镇街道均组队参加了系列活动。另外,市直机关举办了第九届机关运动会,农发区、马桥街道柏士村举办了全民运动会。

2、大力加强体育训练工作。年初会同市教育局联合下发了2007年学校体育竞赛计划和规程。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召开了轮滑运动进校园工作会议,大力推广轮滑运动;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开展了新一轮的体育特色学校的评估、推荐和认定,命名了7所嘉兴市体育特色学校,14所海宁体育特色学校。完成了浙江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复评;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在巩固原有优势项目的基础上,调整了体育后备人才布局,增设了跆拳道项目,并拟增设射箭项目。加强教练的培训与继续教育,15人次参加了浙江省教练员岗位继续教育培训和射箭教练裁判员培训;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2007年注册运动员274名。组队参加嘉兴市比赛获金牌68枚,银牌69枚,铜牌42枚。组队参加浙江省比赛获金牌25枚,银牌 23枚,铜牌19枚。参加全国青少年举重锦标赛获金牌2枚,银牌1枚,参加世界杯和世锦赛赛艇比赛获银牌1枚,铜牌1枚。

3、着力培养群众体育骨干。加强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完成了15个体育协会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年检年审工作;理顺各镇、街道体育工作体制,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分别在盐官、黄湾、海昌街道、马桥街道等地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和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积极推广科学的健身方法,组织开展了地掷球、门球、健身气功、大众广播体操等各类体育培训,大力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体育骨干,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市共举办和参加各类体育培训17期,培训体育骨干182人,其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0人,三级裁判员23人。

4、积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和开放力度。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与维护。为提高全民健身苑点的完好率,确保人民群众的健身安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民健身苑点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各镇街道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维修的属地管理原则,对全市已建成的健身苑(点)开展了一次专项安全检查,积极探索健身苑点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丰富群众业余文体生活。

三、加强文化(文物)市场管理,积极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今年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371人次,其中会同市工商、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14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3934家次,查获违规经营单位247家,处理案件27件(其中办结案件25件),罚款15.1万元,依法收缴非法音像制品32945盘、非法书报刊15165册,赌博游戏机8台、游戏机电路板321块,取缔大蓬演出6次、黑网吧12家,并对全市53处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进行检查。网吧技术监管平台运行正常,文化监管软件“净网先锋”服务器在线率达93.8%,客户安装率91.28%,居全省前列。

1、强化法制宣传。为不断增强依法经营意识,进一步规范文化行业经营秩序,充分利用“消费者保护日”、“广场集中销毁”、“音像市场专项整治宣传周活动”等活动,开展广场宣传咨询,向消费者宣传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发放宣传资料55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270余人次,悬挂宣传横幅7条,提高了群众的维权意识。并先后两次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在海宁火车站广场进行公开集中销毁活动,共计销毁具有赌博功能的电子游戏机1104台,游戏机电路板787块,非法音像制品77309盘(盒),非法书刊21468册,通过张挂标语、横幅,当众碾压粉碎震慑违规经营活动,教育群众,增强舆论氛围。同时做好海宁市文化市场简报和市场信息的整理与收集,今年累计已经出刊海宁市文化市场简报9期,有20篇文化市场信息稿件被省文化厅OA信息系统刊登。

2、做好行政审批和管理工作。今年新审批音像制品经营单位5家,变更2家;新审批网吧2家,变更18家;营业性演出审批、审核16个批次;新审批歌舞娱乐场所2家,变更2家,完成了全市音像、网吧等文化经营单位《许可证》的换发,加强了文化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对新开设、变更的网吧安装了“全球眼”监控设施,使文化市场得到了稳步健康有序发展。

3开展专项整治。根据《浙江省文化厅关于开展音像市场专项整治宣传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我市音像市场经营秩序,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开展了“音像市场专项整治周”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65人次,对全市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和金三角、蒙努、伊桥、盐仓农发区等地的农贸市场进行反复检查,查处取缔了一批无证和非法销售出版物的经营商贩,共查缴非法音像制品8386盘(盒),非法书报刊1203册,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经营活动。同时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贸集市等场所游动地摊的检查力度,今年来会同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共检查48处城郊结合部,依法取缔了一批无证出版物地摊游商,依法收缴非法音像制品19178盘、非法书报刊4406本。并对隐匿在乡村无证游戏室予以集中清理,共依法取缔无证非法游戏室5家,查缴赌博游戏机7台、游戏机电路板227块。

四、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履行广电、新闻出版管理工作

1、完成印刷企业换证任务。根据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换发《印刷经营许可证》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换发《印刷经营许可证》工作。共出动86人次,核查印刷企业273家次,重点对印刷企业和打字复印单位是否存在擅自变更(地址、条件、经营范围等)或达不到国家《印刷业管理条例》和《印刷业经营者资格条件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审核。特别是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4家印刷企业,会同有关镇安全监督站进行督查和责令限期整改。目前全市共有出版物印刷2家、包装装潢印刷201家、其他印刷品印刷37家、制版10家、打字复印95家,共计345家。

2、建好“浙江印刷”网。根据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浙江印刷”网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精心组织实施,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向全市各印刷企业转发了《关于参加“浙江印刷”网培训的通知》文件,各印刷企业积极参加“浙江印刷”网培训,完成“浙江印刷”网建库任务,入网率达到 98.3 %(列全省首位)。同时,还结合“浙江印刷”网建库工作,按时完成了年度印刷企业统计上报工作任务。

3、加强对出版物经营的依法管理。为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大对图书出版物经营户的市场监管力度,从规范经营行为入手,引导和动员广大经营户重视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工作,通过平时建立《便民联系登记簿》不断的登记,今年共组织11人次,申请参加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举办的《出版物发行员》资格技能培训,全市71家图书出版物经营单位100%通过了资格培训,并持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统一颁发的《出版物发行员》职业资格证书,在全省率先100%通过图书出版物经营法律法规培训的县市,进一步规范了我市出版物市场的经营行为,促进了我市出版物经营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根据嘉兴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及时充实调整了“市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列入嘉兴市首批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的浙江卡森、天通控股、浙江宏达、海宁天铭纤维等四家企业的推进工作。

4、重视广播电视行政管理,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为健全和完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挥机构,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及时调整了“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协调领导小组”,先后组织举行两次广播电视“反插播”演习,提高了快速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保证了重大“节庆”、全国两会和党的十七大会议以及上海特奥会期间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同时,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卫星电视转星调整实施方案,认真做好转星调整工作,圆满完成转星调整工作任务。并积极做好全市卫星电视年检换证工作,6家涉外酒店按时完成年检换证工作任务,此外,积极配合市综治办、市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打击盗窃破坏“三电”设施违法犯罪专项斗争,进一步巩固了广播电视设施的安全防范,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五、以加快基础工作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1、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文体系统中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暨“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成立了系统“作风建设年”暨“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活动安排,召开了动员大会,建立了局领导联系制度、活动督导工作制度,组织实施了各阶段工作任务。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点,把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同促进党性党纪教育相结合,加强对文体系统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与局属各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领导干部中实行公开诺廉制度,组织系统领导干部签订《承诺书》,并在本单位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局属单位开展了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

3、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以四条禁令的执行、各项制度的完善执行情况为主要内容,不定期对局机关及下属各单位进行效能督查,同时开展好“三创”活动,(群众满意机关、机关效能示范岗、群众满意基层站所),通过创建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树立机关(单位)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形象,并重视抓好“文明单位”复评、创建工作,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已将创建文明单位作为事业发展,树立形象的基础工作来抓。今年全系统申报创建率达到了100%。局党委专门举办了文体系统文明单位评创工作培训班,邀请了市文明办领导前来授课。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素质,树立文体系统的良好形象。

4、做好资产清查工作。成立了文体系统资产清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海宁市文体系统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抓好资产清查的每一个环节,摸清了底数,加强了管理,堵塞了漏洞,完善了制度。

5、做好体育场馆建设。根据市“十一五”规划和嘉兴市承办十四届省运会的要求,启动了射击馆、游泳馆建设,对游泳馆初步方案设计进行了公示,广泛征求了市民的意见;对射击馆方案规划红线进行了调整,完成了新增面积的规划选址和初步论证工作;对市体训练馆地板进行了全面改造;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国际轮滑运动中心也于6月10奠基动工;新图书馆建设也进入了前期调研阶段。

6、做好经营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认真做好改制单位剩余资产的处置工作,完成了长安影剧院和盐官影剧院的资产移交工作,对袁花影剧院进行了公开拍卖,基本完成了营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

7、编纂《海宁市志》—文化体育部分。加强对编志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充实了编志办公室人员,大部分单位已完成《海宁市志》—文化体育部分的供稿工作。

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体育局)

2008年工作思路

2008年我市文化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一、规范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开展“农村文化阵地规范管理年”活动。修改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季度督查考核办法,继续开展“十佳”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十佳”群众文化活动、“十佳”文艺工作热心人、“十佳”优秀文艺团队的评选活动,推进我市农村文化阵地健康有序发展。完成海洲街道文化中心创建省级“东海明珠工程”,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社区各1个。

在总结袁花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各镇、街道全面推开农村文化阵地长效管理工作,提高阵地管理员素质,规范阵地管理。

2、抓好三级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培训工作。加大市级文体服务机构对基层的服务力度,继续实施文化业务干部分片包干指导辅导制度,重点做好队伍组建、活动开展等业务辅导工作。举办文化站干部、农村文化阵地管理员、图书管理员、文艺骨干、新海宁人文艺骨干队伍培训班,为繁荣基层文化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3、抓好流动书库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增加市级流动书库藏书量,在现有流通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图书流通范围,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文化服务。根据嘉兴市部署,继续加大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度,提升农村文化阵地的活动质量和水平。

二、深入开展各级文化活动,繁荣各类文艺创作

1、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组织好全市性文化活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大力推进节庆文化、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的发展,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逐步形成文化活动的大众化、系列化、经常化、品牌化。

2、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继续实施国家电影放映“2131”工程,开展农村公益电影下农村进社区和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实现农村数字电影和越剧下乡覆盖到每个行政村、社区。在送文化下乡的同时,积极倡导城乡文化的跨区域交流,激发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群众享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3、繁荣和发展文艺创作。坚持文化精品战略,加大文艺精品的创作力度,力争推出一批富有艺术感染力、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作,推出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文艺新人;加强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文艺创作,通过各类文化活动,推出新人新作,同时要培育和形成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和基地,为农村文艺舞台注入生机和活力。

4、全力承办“迎奥运、促和谐、共建美好家园”2008年元宵硖石灯会。按照市元宵硖石灯会组委会的具体工作部署和要求,扎实做好元宵灯会系列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充分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文博事业发展

1、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普查的阶段安排,确保普查的进度、深度和广度,根据普查的技术标准,确保普查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启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2、继续做好文物的基础工作。继续做好《海宁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制定工作。抓紧完成馆藏三级文物建档工作,做好陈阁老宅东路、占鳌塔和长安汉墓、仰山书院的修建工程。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整理,随时做好地下文物保护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继续开展征集散落民间的有价值的历史遗物。

3、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职机构,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协调、指导、挖掘工作,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硖石灯彩》、《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等,继续对潮神祭祀、元帅庙会等民间艺术项目进行挖掘保护,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代表性传人的保护扶持力度,奖励补助老艺人带徒授艺,鼓励和支持老艺人开展传习活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一代传承人才,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

4、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在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教育计划,通过举办保护成果展、专题艺术展览和展演、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各种活动,宣传、弘扬优秀文化遗产。

四、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面向全民的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各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和各体育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完善面向全民的健身服务网络,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运行机制。

2、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围绕“喜迎奥运”和“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精心组织“参与主体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丰富多彩、面向全民常年不断”的全民健身活动。抓好全民健身月活动,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广《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大众广播体操,组织好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群众体育系列活动,实施好全国第三次群众体育现状抽样调查,开创全民健身新局面。

3、深入开展系列创建活动。以创建浙江省体育强镇、城市体育先进街道、农村体育俱乐部工作为抓手,加快推进以“三好”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群众体育组织活动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健身条件,丰富群众文体生活。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力争年内有2个镇、1个街道成为体育强镇和城市体育先进街道,3个镇街道成为浙江省小康型老年体育乡镇街道。同时做好首批浙江省体育强县(市、区)、体育强镇复评迎检工作。

4、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镇、街道社会体育指导站,加强群众体育的管理、指导,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抓好公共体育场馆、文体中心、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按照“便民、亲民、利民”的原则,着重搞好“建设、开放、管理”三个方面工作,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管理有序、使用科学”的体育设施服务体系。

5、积极做好2008亚洲轮滑锦标赛的组织承办工作。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赛事工作要求,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协调各方力量,全力做好承办赛事的有关工作。

五、调整巩固布局、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1、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布局。根据省、嘉兴市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和浙江省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结合海宁实际,立足于备战2010年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嘉兴市第七届运动会,实施好新一轮竞技体育发展规划,巩固优势项目,拓展新兴项目,充实调整巩固体育后备人才布局。完善以市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训练格局。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沾”的原则,抓好体育特色学校建设,进一步完善体教结合机制,促进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资源整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管理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成材跟踪奖励制度,加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与选拔。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完善训练制度;组织好全市各项目竞赛,以赛促训,重点抓好青少年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等项目的组队参赛工作,力争在省、嘉兴市体育竞赛中再创佳绩;市少体校要重点围绕项目选才与训练,积极争创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继续发挥全市业余训练“生力军与领头羊”的作用,确保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

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推进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1、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出台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场管理体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加强技术管理投入力度,逐步完善网吧、电子游戏室、演出场所等文化经营场所的远程监控系统,有效遏制文化市场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文化、工商、公安、环保、卫生等职能部门的联席会议作用,争取各有关部门支持,齐心协力管好全市的文化市场。

3、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行政服务能力、加强行业协会管理为基本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力推进海宁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七、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作

1、针对广播电视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办事规范、运作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努力在规范我市卫星广播电视等方面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海宁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2、继续把规范印刷业的经营行为作为我市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管理方法和手段,处理好行政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创新行政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包装印刷行业协会和“浙江印刷”网平台的作用,建立我市印刷业短信群发平台,以提高管理效能,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3、加强对图书、电子出版物的经营管理,重视出版物经营的法规培训教育,依法将电子出版物纳入行政许可范围;启动海宁市首批大中型企业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

八、加强基础建设,增强事业发展活力

1、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以嘉兴市承办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契机,加快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步伐,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精心组织实施“二馆”项目的施工,力争到年底之前完成土建主体工程,使项目初具形象,为2009年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承办省十四届运动会提供比赛场馆设施,同时做好新图书馆的立项和前期准备工作。

2、提高文体行业管理水平。坚持树立管理出成果、出效益的意识,狠抓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着力树立各个工作门类典型,并加以引导、培养和总结推广。积极探索公共文体服务的新思路、新办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文体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3、建设和谐文体系统。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加强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好机关财务、政务督办、信息宣传、档案、人事、老干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等工作,维护文体系统的正常运转,促进和谐文体系统建设。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保护 | 隐私安全 |
主办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浙ICP备14012341号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建议IE7.0 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网站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