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索  引:001008004003052/2014-47542 发文机关:周王庙镇政府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14-08-27 00:00
责任部门:周王庙镇政府 责任科室:党政办
所属栏目:农村工作 访 问 量 :
进入老年模式
为治水,村民开出“绿色通道” ——走进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看治水实效

    ■记者 万姗

    “河道干净了,水质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大热天时我经常到河里凉快凉快。”昨天,在周王庙镇博儒桥村,看到记者的镜头对准河道,村民纷纷夸起了这几年河道的变迁。

村民亲河:五金桥港里嬉戏

    昨天一大早,64岁的村民钱泉江去了一趟早市,手上拎着鲫鱼和大白菜,心里一边盘算着中午烧一锅鲫鱼汤,一边笃悠悠地往家走。

    他家住在博儒桥村22组,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五金桥港。

    说起家门前的这条小河,钱泉江感情很深。

    几十年前,五金桥港就是一条清粼粼的小河。后来,河边住的人越来越多,杂树杂草越长越“疯狂”,整条河里水草蔓延,垃圾沉浮,枝丫凌乱,和许多村民一样,钱泉江很心疼:“反正这么脏了,很多人索性把它当成了垃圾场,也不愿意亲近小河了。”

    去年以来,村里对五金桥港进行了整治,清除了乱树杂草,捞起了陈年垃圾,衬砌了帮岸,完成了清淤,五金桥港立刻“精神”了起来,随着水流的不断冲刷,河道重新焕发了活力。

    “看到河道变干净了,村民们的行为也自觉了许多,很少有人再乱丢垃圾了,大多扔进了河边的保洁篓里。”钱泉江边说边找出了编织篓,里面果然已经丢入了很多农药瓶和农药袋,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村民们只会随手扔在田间或河里。

    村里为整治河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河道的长效保洁还是要靠群众。从五金桥港看出这样一个定律,越干净的河道,村民越愿意呵护它。用钱泉江的话说,这么干净的河道,如果谁再去破坏它,良心上也过不去。

    现在的五金桥港,又唤回了村民与它亲近的欲望。三伏天时,那些刚从田间回来的村民,总是忍不住下到河塘里洗洗胳膊洗洗腿,甚至下去扑腾几下降降温……“以前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下河,因为从河里上来腿上总是裹满淤泥和垃圾,现在下去再上来,身上很干净。”村民乐呵呵地说。

出园区而不染:工业污水全部入管网

    博儒桥村能摘掉贫困帽子,与村工业园区的建成是分不开的。目前工业园区里有大大小小企业20家,以皮草、电子、经编等新型产业为主。

    秀才桥港就是位于工业园区内的一条镇村级河道,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变成一条“工业黑河”。与博儒桥村的其他河道一样,秀才桥港也保持着干净的水面和自然的青绿,静静地流淌着。

    博儒桥村党总支书记吴清江说,去年工业园区内的所有工业污水已全部入管网。“村里投入了10几万元,企业各自承担了厂区雨污分流的改造费用,确保所有污水进入市政管网。”吴清江拍着胸脯说。

    截污纳管以前,工业园区的污水也曾一度流入秀才桥港,但由于当初企业入驻的“高门槛”,为秀才桥港守住了重要一关。吴清江介绍,工业园区刚刚建成正选择入驻企业时,所有高污染的企业都被他拒之门外。所以,几年来的污水直排,对秀才桥港虽有一定污染,但并非不可逆转,通过截污纳管和清淤之后,秀才桥港又恢复了“健康”。

生态护河:13万尾鱼畅游

    今年,博儒桥村用生态净化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水质。正月初四,村里把13万尾鱼苗,投放在了全村15条河道和部分池塘里。

 

    草鱼、鲢鱼、青鱼、包头鱼……四大家鱼齐全,他们会吃水藻,净化水质。放下去时只有两寸长的鱼苗,5个月多月过去,村民们钓上来,已经是两斤重的大鱼。

    与承包鱼塘的形式不同,博儒桥村的鱼苗全由村里出资,也不划定养殖范围,鱼儿可以在全村所有河道里畅游,当然在与别村的河道交接处拦截了渔网。

    “鱼儿是大家的,村民可以随便钓,但不能电触鱼,这样对鱼的伤害太大。”吴清江说,村民们也都知道鱼儿是“集体资产”,互相监督的积极性很高,现在全村找不到一个电触鱼的电瓶,一旦有人发现,会立刻报警。

    通过放养鱼苗生态治水,水质的确有了明显改善。在今年第二季度水质抽样检查中,博儒桥村的6条主要河道已经消灭劣五类水质,其中,1条河的水质由劣V类上升为V类,3条河的水质从V类上升为IV类,另2条河虽仍为V类,但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指数都有明显下降。

群众支持:舍小家,为大家

    博儒桥村的河道大多数河面宽阔,水体流动性强,先天条件不错。河道的主要问题是脏乱,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堆砌帮岸和长效保洁。

    无论是2000多米长的新开河,还是数百米长的横港支浜;无论是贯通外河,还是区区内塘,博儒桥村的3.7公里河岸都镶上了石头“缎带”,外观整齐划一。

    堆砌帮岸时,难免会触及村民的私人利益,“舍小家,为大家”,博儒桥村民的集体意识高度统一。整理河岸时,经常会碰到庄稼或树苗拦住了去路,每到此时,村民们会主动移栽或舍弃,为治理河岸开辟“绿色通道”,也从不向村里伸手提任何赔偿。

    “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河水越来越清,当初小小的牺牲换来了大家的财富,很值得。”村民徐炎江高兴地说,他希望,将来村里继续做好长效保洁,村民们进一步提高自觉意识。

    为最大程度争取群众支持,吴清江颇有一套招数,现在博儒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80多万元,但他却和村民们说,村里的钱都是大家的钱:“投入那么多资金整治河道,如果村民还是一味乱扔垃圾、污染河道的话,浪费的就是自己的钱。”

    这一招也的确奏效,现在大家把河道视为自家“财富”一般爱河、护河,在村民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博儒桥村近在眼前。

治水档案:

    博儒桥村,全域面积5.01平方公里,下辖2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86户,总人口3768人。现有史古桥港、新开河、秀才桥港等15条主要河道,长度共计14.5公里。

    村里的农业以种植嫁接桑苗和养蚕为主,工业以皮草、经编等新型产业为主,外来务工人员900余人。

    2008年以前,博儒桥还是个贫困村,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保护环境的理念却挺超前。2008年起,博儒桥村就着手对村里河道实施清淤,先后投入170万元衬砌了河岸,对全村河道施行了长效保洁。

    2008至2013年村里完成了横港、陈家浜、九曲港、马家门浜、西石桥、新开河、史古桥港、五金桥港、乐安桥港、兴隆桥港等河道清淤工作,总长6.02公里。

    2014年全市开展“五水共治”和“清三河”以来,博儒桥村共整治了脏乱河道8条,对史古桥、新开河、乐安桥港等河道进行河岸衬砌,长度共计3.95公里,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在提升美观度和提升水质上一举两得。

    此外,村里还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放养鱼苗、打捞漂浮物等,使水环境有了质的提升。目前,博儒桥村已经全面消灭劣五类水质,最好的一条河已经接近III类水质。

    吴清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先用人改变环境,再让环境改变人”。在他的带领下,博儒桥村正在一步步践行这句话,村民们亲水、护水、爱水的意识越来越强烈。(8月14日海宁日报A3版)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保护 | 隐私安全 |
主办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浙ICP备14012341号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建议IE7.0 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网站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