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28号提案的 答 复 姚岳良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创新政策支持加快迈向中等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收到建议后,我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2017年6月12日,车俊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中等城市”。我市也从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海宁市迈向中等城市发展进行了谋划研究。 一、做好顶层设计。牢牢把握建设迈入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定位,编制完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强化主城区与各区域在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体系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突出抓好中心城镇、重点示范镇小城市试点建设和特色小镇培育,加快构建“四位一体、群组统筹、全域融合”的发展格局。深化顶层设计,做到“高到顶,横到边,竖到底”。一是“高到顶”就是主体定位要高,站在全市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谋划中心城区建设,调动一切资源要素助推城市发展,把城建、交通、工业、农业、水利等工作组合在一起,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二是“横到边”,就是一个规划管到底,务使顶层设计落地生根,全面合理地兼顾资源环境,避免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冲突,真正实现“多规合一”。三是“竖到底”,就是加强沟通对接,发挥各自优势,每一块土地,每一条街区,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侧游、宜居则居,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 二、优化空间格局。空间发展策略:“东延、南扩、西进、北联”。“东延”依托浙大国际校区,鹃湖科技城建设,补齐东南角的这一缺失。“南扩”,重点是扩,即扩大建成区,首先是打通断头路,海昌路和农丰路已经连通至01省道,继续打通文宗路、文苑路至01省道。向西用了“进”这个词,说明向西发展是最主要方向,主要是完善皮革城为核心的市场板块,内容是规划建设宜居环境新亮点,谋划新中央商务区,建设伊嘉塘公园,加快城防工程,完善水系和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建设,缓解进出城拥堵以及扭转皮革城周边道路旺季时交通秩序混乱的局面。“北联”,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紧靠屠甸,王店两个高速出口,又有盐湖线贯穿全境,是进出海宁的北大门,是展示海宁城市形象的窗口,重点工作是铁路易地搬迁工作,千方百计打通海涛路,建成城市快速路。 三、完善基础设施。2018年,我市开展并完成《海宁市“大湾区”综合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专题研究》、《海宁市交通融杭一体化发展专题研究》及《海宁市市域快速路网专题研究》三个专题报告,报告对今后海宁交通如何深度融杭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对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作了明确的研究和建议。运河二通道将于2019年7月全面开工并于2022年上半年完工,届时杭海新区将通过上跨运河的11座桥梁实现与余杭临平的无缝对接。同时计划围绕构建杭海新区交通体系网,打通、加密许村区域南北向道路,加强长安、许村内部联系通道,结合沪杭高速改建工程,同步推进实施连杭大道向西接临平浦运路项目。我市将适时开展新一轮交通规划的编制工作,对交通路网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为海宁创建为中等城市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四、推进高等教育。海宁作为杭州都市区的门户城市,有条件、有资源、有能力承载大湾区高等教育创新的发展新使命。目前我市也在不断探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新方式。如由上海工技术大学和海宁市委市政府、海宁经编园区管委会的共同推动成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宁园区;海宁市民政局与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联合成功申报浙江省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海宁市人民政府与北京服装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海宁皮革城与北京服装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北服创新园海宁分园项目的建设;与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进行合作,共建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海宁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基地;与浙江大学微纳中心进行沟通,拟建立“浙大海宁微纳技术创新平台”,引进国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吸引国家IMEC落地,构筑微纳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城市化也是经济社会变革过程,建设区域性中等城市更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一、以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重点,解决城市人口集聚问题。一是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处置机制。研究农村土地补偿周转金,用于农户退出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所需资金的周转,完善失土农民培训就业政策。二是建立住房保障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纳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范围,改善稳定就业农民工、新毕业农村籍大中专生、新退役农村籍士兵等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居住条件。三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四是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五是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 二、以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为突破口,解决城市开发建设问题。一是搞好城市土地资产经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建立健全土地储备制度。规范政府土地出让行为,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用划拨方式供地的以外,一律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严格限制协议出让范围,大力推行经营性土地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二是继续实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政府通过组建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会同使用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项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实现对公益性项目“质量、工期、投资”的刚性控制。三是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发行城市市政建设债券和企业债券,发展各类投资基金。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收费还贷机制,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国外投资银行参与经营城市。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积极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扩大资金来源,如BOT(建设—经营—转让)和BLT(建设—租赁—转让)等。 三、以市场为取向配置城市资源,增强城市化发展的活力。一是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中心城区功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合理扩大城市规模。结合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着力解决城市供水与排水、绿化与环卫、公交与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与维护、土地与房屋等领域多部门交叉管理的问题,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二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化。放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外国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只要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均可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三是积极探索和突破征地拆迁、项目建设中的瓶颈制约。特别是在老城区的征收上,进一步创新思路办法,更加注重立足自身、主动作为,运用市场化的规则,做好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力度,借助企业力量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四是打造城市品牌。经营城市要树立品牌意识。城市规划建设要充分体现城市的风格和个性,重视城市的功能、形象和整体价值。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充分体现特色,努力实现重视与发展地方文化、创建文明城市有机结合。加强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选择和确定体现海宁特色的标志物和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为打造城市品牌营造良好氛围。 感谢您对我市迈向中等城市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将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国际化中等城市,同时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关心我们的工作。 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 2019年5月9日 (联系人:贾佳 联系电话:87288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