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马桥街道利众村村委会开了一家超市,里面卖的全是生活用品,但稀奇的是,村民们来买东西,付的可不是钱,而是家里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 18日一大早,利众村村民孙辉开了一辆大货车来到了村委会,车上放的都是玻璃、旧衣物、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在利众村,村民们可以把家里闲置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拿到村里换取积分,凭积分可以到村委的超市里换取生活用品。村里的两名卫生管理人员每天负责称量记录村民的可回收物,填写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卡和记录发放的商品明细。废纸一斤积50分,玻璃一斤积20分,旧电池、化妆品等有害垃圾5个积10分……开业不到半个月,孙辉已经来了三趟了,用垃圾换了12000多个积分。 孙辉介绍,村里给大家发放了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两个垃圾桶,塑料瓶、铁罐子等可以卖给垃圾回收站,但是像玻璃等自己处理不掉,现在有了这个制度,以前老房子拆下来的几块大玻璃也带过来了,都可以换积分。 和孙辉一样,一大早要用垃圾来换积分的村民朋友挤满了村委会一楼大厅。许多村民都说,乡下的房子一般都比较大,他们老房搬迁拆迁留下来的玻璃等旧建材、家里淘汰下来的旧衣服许多都还放着,村里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家里没用的可回收物拾掇拾掇都能拿来。 村民沈建华说,因为要赶时间去上班,今天暂时拿了一些旧衣服来,家里还有好多,她清理后会再一起拿过来,拿来之后自己家里的东西不会叠得很多了,腾出空间来可以做别的事,积分可以换取生活用品,也可以“买”些自己想要的东西。 村民徐春燕带了一些小孩子的衣服来,因为孩子长得太快衣服又买得太多,许多衣服一次都没穿过,村里说好一点的可以捐赠,她就把孩子没穿过的新衣服都拿来了,还拿了一些废弃的电热水壶等东西。 村民们介绍,玻璃等物品一般垃圾回收站都不收,而村里只要是处理干净的可回收垃圾都收,把这些东西拿来村里很值。孙辉用垃圾换了三次积分,这次,他在超市里兑换了5000多个积分的物品,包括洗洁精、盐、牙膏、花露水、蚊香等。 说起村民们对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利众村负责称重村民们带来的垃圾、登记积分的卫生分管员孙小文感受最深,他说积分兑换超市这个体系他们也在宣传给老百姓,最近来换积分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的积极性还是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村主任周晔说,村里做这项工作是“赔钱”的,但是觉得这钱“赔”得有意义。接下来,利众村将与回收市场签订收购协议,还会尝试与贫困偏远地区对接,将积攒的八九成新的二手衣物捐赠出去,让爱心“跑”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桥街道,像利众村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制度这样的高招还有很多。目前,马桥街道正对辖区各村(社区)开展“红黑榜”交叉考核评比,并在每月编制的垃圾分类工作简报中通报。辖区内已实现所有企业分类垃圾桶全覆盖,并对企业实行垃圾清运减免政策。 马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文瑜介绍,下一步,街道一是扩展宣传模式,借助街道新推出的“三事直播室”和城乡管理办的垃圾分类工作简报,及时传播各级政策和动态情况;二是发挥联动机制。打好网格化的全民战,发挥联系户,网格员制度,让更多的人去做宣讲员和监督员。打好制约化的执法战,依靠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环保等力量,做好支撑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