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洁、付琛、王慧利、褚志锋、黄海英、杨丽虹代表: 你们在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的建议《关于保障并大力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本建议由副市长徐洪华领办,市教育局落实办理。 海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劳动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点的劳动教育新模式,有序、有力、有效地整体推进区域劳动教育工作。 一、多层次构建“全域推进”劳动教育落实机制 (一)加强顶层规划。2021年2月,我局印发《2021年海宁教育“关键小事”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劳动教育就是其中一件“关键小事”。2021年3月,印发《海宁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同步印发的还有各年段劳动教育清单,从目标、原则、举措、保障机制等方面架构了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体系,明确了区域、学校、家庭、社会工作重点和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二)强化实践落地。我局召开海宁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明确各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领导小组,秉承“区域推进 一校一品”的理念,积极推进学段衔接连贯、课内外融合协同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59所中小学进一步完善了校级劳动清单,初步构建了行政推动、研究指导、组织实施为一体的工作体系。 (三)健全考评机制。2022年,我局将劳动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发展性考核,各校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二、多维度推进“特色融合”劳动教育课程 (一)保障劳动课程落实。2021年省劳动教育调查显示,全市学校均单独开设劳动课,且开设情况良好。其中将“本学期,学校将劳动课纳入课表,保证每周课时”的学校占73.24%,66.20%的学校“本学期开展劳动实践周活动”同时各校积极开设劳动拓展课程、劳动类社团活动。近年来,在各级优秀校本课程、精品课程评比中,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优秀课程频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市教师进修学校每年开展面向各层次的“初中劳动新教材专题培训”、“初中劳动技术教学常规与教学技能培训”等专业培训项目,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目前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中有嘉兴学带2人,海宁名师1人,海宁学带1人,具有劳动高级职称9人。6位老师在嘉兴市级劳动教育评比中获一等奖,其中一人获省一等奖。 (三)培育区域劳动课程。借助每周1课时的基础课程设置,用好省编劳动课程,依托区域特色,各校开发“一校一品”自主特色课程。谈桥小学开设“劳动情韵课程群”,硖石小学、南苑小学实施凸显地方劳动文化特色课程《灯彩秀》《硖石灯彩》,王国维小学教育集团开发“我爱我家”“我爱我校”“我爱社会”三位一体的“慧爱”系列劳动课程。斜桥小学开发的《皮影》《剪纸》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 三、多途径探索“多元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一)“社会+基地”整合。我局加强与文旅、农业、科技等部门合作,积极打造博物馆、南关厢皮影等多种行业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认定了城北村果蔬种植基地等17个农业类实践基地,20个海宁市中小学研学基地。各基地(营地)开辟专门的劳动实践区,已经开设学农类、科技类、手工制作类等200多项劳动教育课程。云龙蚕桑劳动实践基地等3个基地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神龙湾等多个基地与多数学校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协议。 (二)“学校+企业”共建。近年来,我市多个学校和企业建立了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目前,浙江省农科院、海宁市长安镇和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三方合作建立嘉兴首个“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海宁皮革职业教育集团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皮料加工、皮衣设计和制作体验,与海职高签订校企合作联盟。盐官初中与“天通股份”加强合作,开设“七彩电子”和“未来工程师”等拓展课程。黄湾小学先后在钱江村冷冰坞、五丰村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三)“整体+边角”融合。各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新建、改造劳动实践场所,将社团功能室、楼宇廊道、围墙边角和花园绿地等“边角”小空间改造成分区明确、功能突出的劳动实践场所。谈桥小学得到属地政府的支持,划拨土地用于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实验小学利用楼顶空间打造楼顶种植园,宏达学校等6个学校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目前全市各校均有劳动操作专用教室,配备有劳动操作工具,90%以上的中小学校都已在校内外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下一步我局将健全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切实推进劳动教育走向深入。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真诚希望你们今后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联系人:郭晴娟,联系电话:87223239) 海宁市教育局 2022年6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