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荣获2020年度美丽浙江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得分87.35分,同比提高0.88分,满意度得分实现五年连续增长。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全部完成验收销号。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舆情总体平稳,未发生定级突发环境事件。 (一)水环境质量 1.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2.省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考核良好。出境水质中的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好于入境水质,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标准。 3.市级河道河长制监测断面水质稳中趋好。51个监测断面中Ⅲ类水及以上水质占比达70.5%,同比提高9.8个百分点。 4.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大幅提升。评价地表水水质的14个嘉兴市控以上断面中Ⅲ类水质12个、同比增加2个,Ⅳ类水质2个、同比减少2个,无V类水,Ⅲ类水断面占比85.7%。 (二)大气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4,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4%,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零发生。 PM2.5年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 (三)固体废物 收集安全处置医疗废物0.81万吨,规范处置一般工业污泥量25.58万吨、生活垃圾27.8万吨,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85.0万吨,收运处置餐厨垃圾11.3万吨。各类固体废物处置利用项目稳定运行。危险废物运输转移联单和电子运单互联率100%。工业危废利用处置率达99.9%。 (四)辐射环境 全市电离电磁辐射环境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五)声环境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9分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5.6分贝,声环境情况与上年度基本持平,达到功能区标准。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环境防范风险 制定实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方案。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44个交办信访件全部完成验收销号,反馈13个问题完成销号5个。扎实做好省委生态环保专项督察迎检准备、协调联络和现场督导工作,交办信访件全部办结。开展新一轮全市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和环境安全“大排查、除隐患、保平安”百日攻坚行动,排查问题23314个,完成整改率99.7%,交(督)办问题375个。 (二)污染防治攻坚战 1.碧水行动。主城区7个生活小区城乡一体化社区“污水零直排”完成提升改造。开展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回头看”和提档升级。实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出台《海宁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考核办法》。建设“碧水河道”32条,总长28.88公里,麻泾港市区片创成省美丽河湖。 2.清新空气示范区创建(蓝天保卫)行动。制定《海宁市2021年环境空气质量巩固提升行动暨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海宁市臭氧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完成低效设施整治、源头替代、集群综合整治、无组织排放改造等治气项目183个。开展全市涉VOCs工业企业大排查专项行动。划定禁止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区域。 3.“无废城市”建设。列入全省“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医废在线”“固废一码通管”等应用建成运行。20家“无废工厂”、46家固废管理规范化企业、73家“无废学校”和“无废医院”启动建设。绿能环保项目启动商业运行。开展危险废物治理专项行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居嘉兴首位。垃圾分类“两型一网”实现全覆盖。 4.净土行动。完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自行监测任务。编制地下水风险管控方案。周王庙地块应急处置工程全面完成。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 (三)绿色低碳发展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省分布式光伏开发整县试点,完成并网200兆瓦、开工400兆瓦。实施能耗“双控”。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腾退低效用地5050.4亩。建成规上工业企业碳账户。袁花镇、袁花镇长啸村、尖山新区(黄湾镇)尖山村成功列入全省首批低碳镇、村试点单位。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授信1900万元。 (四)完善治理体系 发布《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海宁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海宁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美丽海宁生态数治项目启动建设。创新实施企业环保管理员制度,首批142名企业环保管理员持证上岗。案例入选省首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 (五)推进生态创建 丁桥镇、硖石街道成功创建嘉兴市生态示范镇,36个村(社区)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两所学校创成嘉兴市级绿色学校。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完成绿化造林2660亩。开展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1种。 (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举办“六·五”环境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暨创建“无废城市”宣传活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擂台赛、“潮之声”生态文明微宣讲等系列活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七)深化环保改革 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强化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管。环评审批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不含公示时间)。对上市和拟上市企业开展排污许可证质检为核心的体检式帮扶。第三方“环保管家”实现所有镇全覆盖,累计体检企业2721家,完成整改提升1151家。编印发放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废管理指导手册、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告知书等6000余册。开展“无废工厂”党员结对指导活动。 (八)强化监督管理 坚决守牢疫情防控防线,涉疫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处置率均达100%。开展环境污染问题排查见底百日攻坚执法专项行动、执法大练兵活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71件,27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联合开展重点环保设施安全风险专项排查整治。建成全市第二支环境应急处置队。案例成功入选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查办十大典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