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宁市以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等文件精神为主线,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建立了“8+1”多层次、多类别救助相衔接的具有海宁特色的社会“大救助”体系。2021年市财政共投入9500多万,惠及109319名困难群众,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为全面实施品质生活战略,全力打造“富足、健康、快乐、时尚”的幸福海宁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 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人群和致贫原因,推进分层分类精准救助,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升救助整体效率和质量。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社会救助联席制度。将社会救助工作作为切实改善民生、建设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市政府专门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发改、教育、民政、财政、农业农村等25个部门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困难家庭增收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制定具体帮扶政策措施,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助困、助产、助业、助学工作。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制度,讨论研究精准救助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形成党政统筹领导、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大格局。组建由财政、教育、人力社保、住建、农业农村、医保等共31家单位组成“救在潮城”海宁市助联体党建联盟,形成组织牵线、多方联合、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大政策创制,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近年来,海宁市相继制定出台了《海宁市全面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海宁市帮扶困难家庭“新希望”五大行动计划》等政策意见,从政策上、制度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升生活品质。针对因病、因残等多维临界贫困问题,优化支出型贫困救助政策,适度扩面,增加“支出型贫困低保边缘家庭”。调整供养费核算标准,降低了供养义务人的经济压力。截至目前,全市在册支出型贫困家庭82户,同比增长24%,9户困难家庭纳入支出型低边救助范围,享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出台《海宁市社会救助“一事一议”机制实施办法》,从个案入手,确保“应救尽救”,让更多政策性“夹心层”纳入社会救助的“保护层”,截至目前,已有12户家庭通过“一事一议”机制成功获得社会救助。 三是加强能力建设,健全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建成市、镇、村、村民小组四级纵向救助网络。强化基层组织网络建设,村民小组各设一名困难救助信息员,收集了解组内遭遇急难事项的困难群众信息,并及时上报村组织。健全部门横向救助网络,将交通巡逻协警、城市卫生保洁员纳入急难救助信息员队伍,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并协助办理,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干预。 二、注重分类施策,打好精准救助组合拳。 针对人民群众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积极构建多层次救助帮扶圈,给困难家庭带去更稳的增收渠道、更高的生活品质和更优的专业服务,推动社会救助向多维度保障转变,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推进困难群众造血式“增收行动”。从改革激活城乡低收入家庭资源性资产入手,低收入家庭通过农村“三权+”或城乡公寓房等沉睡资产向银行申请“增收贷”,再将资金统筹注入到国资公司和乡村振兴等稳定收益项目,实现低收入家庭每年可获取入资资金10%的稳定收益,破解了因病、因残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劳动能力户”自身“造血”难题,助推低收入家庭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十二期项目收益金6442.5万元,发放“增收贷”1.95亿元,1685户低收入家庭实现年户均增收1.2万元。创新实施“村企爱心公益岗”帮扶项目,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类爱心公益性岗位200个,发放岗位工资281.5万元。 二是实施困难家庭居住环境“暖巢行动”。主动排摸、动态监测社会救助家庭住房情况,整合联动推进困难家庭居住环境改造和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项目,实行 “一户一策”,对房间、卫生间、厨房等实施改造,添设扶手、烟感、报警等辅助装置,防范老年人居家意外风险,已累计完成498户困难家庭内部环境和适老化改造。在改善困难家庭内部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实施困难家庭“暖巢行动”2.0版提升项目,为510户两人及以上低保家庭添置5000元以内的家电和电费,稳步提升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嘉兴市率先实现2人户以上低保家庭全覆盖。聚焦幸福颐养,按户均不少于1万元的标准对446户的特殊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三是开展困难群众探访关爱“暖心行动”。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依托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平台和城乡社区网格化微治理服务优势,建立“1名党员+1名专业社工+1名网格员”结对一户困难家庭的“组团式”探访关爱工作机制。将困难家庭探访关爱对象划分为高风险对象、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实施“红、橙、黄”三色预警管理,今年以来,全市探访高风险对象160人次,探访重点对象1546人次,探访一般对象3914人次,给予困难家庭物质+服务的双重关爱。全面运用“浙里救”APP及时录入探访关爱服务信息,建立探访服务“一人一档”,精准掌握困难群众基本情况和困难需求,形成救助帮扶工作闭环,实现困难群众“幸福循环”。 三是注重资源整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坚持以党组织为纽带,广泛整合党员、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红色力量,积极打造三个平台,有效汇聚社会各界参与共同富裕的合力。 一是打造专业社工服务平台。在提高困难群体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扶志扶智,持续开展“爱满家园” “与爱同行”、“益童成长”“扬帆远航”等社工服务项目,依托专业社工优势,开展需求评估,提供心理疏导、社会融入、邻里互助等服务,提升困难家庭自我发展能力。目前,已在救助帮扶领域购买社工项目15个,为困难家庭提供社工服务超1万人次。推进全市社会工作站建设,开启社工站建设运营2.0版本,《海宁市构建社会工作站“建、管、评”全闭环培育发展体系》获民政部慈社司司长贾晓九批示肯定,并在全国社工站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二是搭建社会公益服务平台。依托“品质海宁·益起来”、“厢里乡亲·七彩社区”等公益创投平台,发挥专业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实施了一批助力共同富裕的公益创投项目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涵盖困境儿童、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整合链接社工+志愿者在扶智、赋能、帮助弱势群体等方面的各种优势,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推出社会组织助困“社推官”,通过慈善公益社会组织发起公益认购,为低收入家庭销售当季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帮助低收入家庭扩大销售渠道,累计销售水蜜桃等助困农产品1000余斤。创新开展社会组织“十百千”工程,推动千家社会组织参与网格服务,实施公益创投服务项目294个,网格覆盖率100%。 三是创新慈善项目服务平台。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独特作用,开展慈善项目化运作,创新推出“共享幸福”虚拟岗工资、“冬暖夏凉”困难家庭赠送空调、“金秋圆梦”慈善助学、“安居工程”困难家庭居住环境改造、“童享蓝天”残疾儿童家庭支持等20余个慈善帮扶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虚拟岗工资1279.8万元,赠送空调453台,发放慈善助学金923户297.34万元。成立“潮城共富”基金,打造社会爱心人士先富带后富的公益平台,收到全市各爱心企业捐款意向74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