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老中心里,当你看到绿皮火车、老茶馆、裁缝铺、邮电所等场景,是否感到耳目一新?其实这些怀旧场景和老物件,对特殊的老年群体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为了不断提升潮城养老服务能级,海宁在全市7家养老服务机构中建成了认知障碍照护专区,通过一系列“情景疗法”,让老人搭乘上幸福专列。 
在马桥街道先锋社区海宁市九久夕阳红康养中心记忆公园里,护工陪三位老奶奶一起动手栽植多肉,多肉栽好后,每个花盆上写上老人名字,护工叮嘱老人每天记得照看自己的“肉肉”,按时给它浇水。“它属于园艺疗法的一种类型,像我们这边老人她是农村的,会种菜,那么锻炼一下手部的灵活度,让老人有事情做,而不是说每天坐在那里发呆。”市认知障碍领军人才督导员王小燕说。 

走进康养中心四楼,像是进行一次时空的穿越。走廊过道上,标注着海宁公交站牌,还原了海宁老火车站、老邮局、锦霞馆等老海宁人熟悉的场景。 
如果遇上棋友,还可以在茶馆坐下来对弈一番。 
走进不同主题的房间,里面的摆设也各有特点。如果房间主人年轻时当过兵,墙上就挂着退役军服、军用水壶等,连床上的被褥也是绿色的;如果房间主人曾经是“上山下乡”的知青,房间里就有插队时的老照片、挂钟、褪了色的草帽等物件;如果房间主人是位退休老师,房间就有写字台、台灯、蘸水笔、连环画等;如果房间主人习惯了干农活,房间里就分别设置了渔网、渔具、纺车等手工艺品和蚕茧、老玉米棒子、算盘等。 

70多岁的张阿姨,患有高血压,又有认知症障碍,女儿生活在国外,老人入住这里后,在工作人员精心照护下,气色明显好了很多。“进来的时候我当时就说住五星级宾馆了,住进来后按时服药,人也胖了很多,所以她女儿也很感激。”张阿姨亲友高兴地说。 
九久夕阳红康养中心,入住老人55位,其中认知障碍症老人9人,目前中心建成的认知症照护专区,成了我市不少养老服务机构的标配。2022年,全市投入718万元,在颐和家园、椿龄养护院等7家养老服务机构,相继建成了认知障碍照护专区,专区注重“居家”理念,按照特定主题布设房间,唤起老年人对往昔的回忆。“现在我们机构里面有香薰疗法、音乐疗法、园艺疗法,还有作业疗法等等,包括很多怀旧元素都是有呈现的。”王小燕说。 “让老年人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回忆过去,刺激他们的大脑,同时按照我们的设计去药物化,延缓他们的衰老。”马桥街道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徐建云接过话头说。 海宁现有60周岁以上老人20.24万人,老年人占比28.22%,按照国际惯例,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认知症照护专区有192张床位,老人入住67张。照护专区还在每天早中晚不同时段安排了健康操、书画欣赏、音乐会、棋牌等活动,让老人乐享晚年生活。 “邀请了上海的专业设计公司,结合我们海宁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传统,让老人能够融入这个环境,唤起内心的记忆,进而缓解他们各类认知症的症状。希望我们同心协力,共同为老年人们搭建一辆通往幸福晚年的幸福列车。”市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新益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