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索  引:001008004003014/2023-00103 发文机关: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
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2023-01-09 09:30
责任部门: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 责任科室:水科
所属栏目:计划总结 访 问 量 :
进入老年模式
(生态建设)嘉兴海宁市获浙江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海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控源、扩容两手发力,大力实施“碧水”行动,健全共抓大保护落实机制,全力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嘉兴市控以上断面中Ⅲ类水占比从2018年的21.4%提升到2022年1-10月的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省控以上断面中Ⅲ类水保持100%;省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考核2022年1-10月达到“优秀”。获浙江省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一、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质量

一是聚焦问题排查。以“七张问题清单”平台和“生态环境问题发现·督察在线”场景应用为抓手,持续深化涉水环境问题主动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督导推进。嘉兴市海宁生态环境监测站创新“环保医院”品牌,自2021年3月以来,高工团队共开展出诊服务232人次,帮助镇(街)、企业解决环境问题178个。开展全市水质提升攻坚破难行动、“五水共治”找寻查挖攻坚行动,抽调“五水共治”指挥部成员单位人员72人组成12个督查组,开展现场抽查、交叉检查、定点督导、问诊把脉。今年以来,对排查发现的401个水环境问题实行拉条挂账、限期整改,目前已完成整改325个;督查曝光涉水问题22个。

二是聚焦直排区攻坚。把“污水零直排”建设摆在治水关键位置,按照“四张清单一张图”作战推进,并在嘉兴率先通过验收。全面梳理“污水零直排区”问题清单,以区块为单位开展“回头看”检查,实施常态化的雨污管网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排查和修复机制、雨水口日常巡查机制。指导黄湾镇、斜桥镇和海洲街道开展“污水零直排区”标杆镇创建,对创建成功镇(街道)按完成时间分别给予差异性奖励。对入海河流的沿线4镇6园区完成“污水零直排”复核复查。

三是聚焦机制建设。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海宁市实施方案》。实施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紧紧围绕“查、测、溯、治”,深入开展控源、截污、扩容、修复、连通“五措并举”。实施国控、省控、市控断面“一点一策”治理,建立定期走航机制,形成水环境控制单元矢量数据库。首创“三色河道”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将全市河道划分为红黄绿“三色河道”实施分类治理。首创农污治理“云监管”“码上办”和“红管家”新模式。建立镇域间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区域污染治理和汛期污染治理。健全完善城市黑臭水体隐患排查、问题发现、整改治理长效管理机制。

二、深入推进水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稳定性

一是狠抓入海河流攻坚。聚焦痛点难点,全面实施两条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攻坚行动。印发《“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暨水质提升攻坚计划》《海宁市第二轮央督和中央巡视交办问题整改攻坚行动方案》,制定44项具体攻坚任务,每半月调度通报推进。形成氮磷污染物总量水平衡图河重点污染源控制清单,制订《海宁市上塘河、盐官下河水环境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实施河道清淤、碧水河道及生态缓冲带建设、“污水零直排”提质扩面等工程。今年以来,上塘河排涝闸总氮浓度达到上级控制指标要求,总磷浓度均达到三类水标准。

二是强化水生态修复。编制《海宁市水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海宁市市域水生态修复规划》,推动由污染防治向生态修复和保护转变,积极探索创新水生态修复路径。打造天明港、绵长港、隆兴港等河湖生态缓冲带等水生态修复样板工程和实践案例。委托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完成盐官下河(海宁段)和上塘河(海宁段)水生态健康评价。积极参与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2021-2022年,全市完成河湖生态缓冲带项目12个,建设河湖生态缓冲带9公里。

三是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修订《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海宁市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印发《海宁市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暂行)的通知》,设立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提升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智慧化感知的水平。每季度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和属地镇(街道)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联合巡查,累计开展巡查42次。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一源一策”保护方案和勘界定标项目。今年,投入约2.3亿元,启动两个水源生态湿地提升工程,力争达到二类水标准。

三、深入推进能力建设,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

一是实施数字赋能。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新跨越。建成美丽海宁生态数治平台碧水行动模块,上线水环境管理、总磷总氮攻坚、河道四级三色管理和饮用水源管理等子应用,建立问题及时预警、污染追塑、闭环处置智慧化管理机制,提升水环境精准治理、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开展区域水环境污染强度分析,加快“点上治”向“面上控”转变。

二是提升态势感知能力。把智慧监测和态势感知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耳目”。2018年以来,全市共新建国标水质自动站15个,实现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自动和市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全覆盖;新建镇级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站36个,初步构建起全市水环境质量的态势感知网。充分发挥监测“顶梁柱”核心支撑作用,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加密监测,提升预测预警及时性、污染追溯精准性,强化治水技术保障。

三是夯实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经编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建设,建成投运斜桥榨菜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丁桥污水处理厂、尖山污水处理厂和盐仓污水处理厂先后完成清洁化排放改造。率先开展上塘河、盐官下河总磷总氮通量监测项目,完成全流域总氮总磷监测和污染物溯源分析,逐步建立起入海河流总氮、总磷监控体系,科学推进污染减排扩容。建立5-10年为排查周期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对压力管、主干管进行CCTV排查,对发现问题管网及时进行改造修复。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保护 | 隐私安全 |
主办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浙ICP备14012341号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建议IE7.0 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网站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