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均增收1.2万元,这是海宁与武义创新的‘小农合作共富’项目今年交出的成绩单!”海宁市派驻武义县王宅镇紫谷村驻村第一书记马晨辉看着眼前的工作笔记,欣喜万分,“比我们既定目标还多了2000元。”
12月25日,马晨辉即将启程回海宁,正在交接各项帮扶工作。这本工作笔记记录了“小农合作共富”项目的点点滴滴,有收入,也有支出,有欣喜,也有辛酸,大家习惯称它为“增收账本”。
今年是“山海协作”工程实施20周年,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山海协作迎来了新的机遇、打开了新的空间。翻开这本“账本”,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值得回味的瞬间。

“紫谷村共有412户,60岁至70岁老人人数300多人,仅20多人愿意参加项目。”
——2022年3月
寒潮来袭,武义县紫谷村更是冷嗦嗦。站在山腰眺望,一片海拔600米的蔬菜基地,却透出勃勃生机。

“小农合作共富”第一个试点,就在马晨辉所驻点的紫谷村——种植高山玉米。
时间拉回到1994年,紫谷村的紫溪自然村整村搬迁下山,是全国下山脱贫第一村。但下山之后,村民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劳动周期较短的茶叶加工上,导致山上180多亩土地一直闲置,只有村民种植一些“自给自足”的玉米和蔬菜。
小农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想要增收,相对更为困难。去年3月,看着闲置的土地,曾赴武义挂职的海宁干部何浩力想到了“小农合作共富”——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从事农业生产,引种丁桥糯玉米,并设定了两年时间组织1000户小农户参与项目,户均实现增收1万元的目标。

理想很饱满,现实却很骨感。年轻人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60岁至70岁的老人,“小农合作共富”的主角就是这群人,大家普遍积极性不高。
“年龄大了,也不想着折腾了!”这是去年何浩力和马晨辉挨家挨户跑村民家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村民的表述很直白,也很现实。
种玉米可以,卖到哪里去?卖不出去怎么办?在一次次“闭门羹”中,138个问题陆续来袭。
在马晨辉看来,要让村民们充分了解“小农合作共富”的内涵,还是要依靠乡音乡情。于是,他们又找到了武义县供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慧星。
“种苗、基肥全部免费提供,到了丰收时节,我们就安排小货车定点收货和发货,由海宁全部收购。”高慧星在动员村民时,掷地有声地说道。这份“兜底”保障,终于让村民吃下“定心丸”。
2022年4月2日,供销农发公司与村集体签订协议并分工协作,村委会负责种植农户宣传发动,农发公司负责种苗供应和产品购销,县乡农合联负责生产管理技术指导。经过广泛动员,共423户参加“小农合作共富”项目。
与此同时,何浩力也专门邀请浙江省农科院专家、海宁市农业农村局技术员对武义当地土壤、气候进行检测和历年查询。结合武义的农作物以茶叶为主,每年农忙都集中在清明前。所以,“小农合作共富”农产品的选择必须错峰。
西瓜、玉米、小番薯、猕猴桃、林地土鸡……一份四季种养清单交到了武义县农业部门的手上。

如此,一条海宁-武义农产品收购、运输的产销直供服务链愈发清晰。200多亩玉米地,以村为单位发展连片面积不小于10亩的瓜果蔬菜、玉米番薯等农作物生产基地开始扎根,埋下了“增收”的种子。

“上坦村陈大伯玉米产量2600斤;上坦村周大叔家玉米产量1400斤。不同村民间的玉米产量为何会存在差距?”
——2022年7月
玉米苗种下去了,西瓜籽也撒下去了,但农业到底是靠天吃饭。
“去年上半年闹干旱,后来又有玉米病虫害,最多一天接到141个电话。”高慧星回忆首次种植玉米时的情况,语气突然变得沉重。
不管是大旱还是病虫害,高慧星和马晨辉应对起来虽然吃力,但是起码有的放矢。而丰收时,各农户的玉米产量收益相差悬殊的新情况,则让他们俩有些摸不着头脑。
其实,为了解决玉米种植问题,“小农共富项目”配套组建了由海宁、武义两地供销联社、农业农村局专家以及省农科院专家组成的农技专家队伍,同时线上建立农技员微信服务群。可以说,从开垦土地、秧苗用药、秧苗株距等,专家们都是手把手教,但怎么还会出现产量不均衡的情况?
带着疑问,马晨辉奔波在各个农户家中,一片片玉米地里去找答案。当看到部分农户还没有施完的肥料时,才找到了答案。

原来,有的农户严格按照专家要求施肥,有的农户则凭借自己的“经验”施肥。还有保温覆膜,有农户做得很认真,也有农户很敷衍。结果就是按照要求种植的农户,玉米卖出了五元到六元的价格,没有按照要求的,种出来的玉米棒子小,卖不出好价格,收入自然就少了。凭经验种植管理,这也是武义当地众多农产品品质好、产量却迟迟上不去的重要原因。

找出原因,列出对策。今年,农户们逐步改变原有的种植方式,按照农技专家的指导,采用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更加高效的田间管理、更加精准的施肥用药,玉米的亩产相较原来高两倍左右,有效提高了亩均利润。
“我们还有二次利润,市场有涨有跌。我们跟农户收购的玉米,1元,卖出去1.5元,扣除经营费用,多的0.3元会返还给农民。真正到农户手中,就变成1.3元。多出来的钱不多,但是,农户们非常高兴。”马晨辉笑着说道。

“10个乡镇29个行政村1024户,户均增收1.2万元。‘小农合作共富’项目如何走长远?”
——2023年12月
今年7月,武义县大田乡瓦窑头村的田间地头,一株株玉米苗亭亭而立,在风中摇曳,这些玉米个大饱满、品质优良,每个都有一斤左右重。
“去年,我们首推水果玉米种植,玉米种植户平均亩产收益突破三千元,农户们尝到了甜头。今年,村里报名‘小农合作共富’项目的农户直接翻了一番,增至46户,种植面积也达到了45亩(25亩糯玉米,20亩水果玉米)。”大田乡瓦窑头村党支部书记赖苏珍告诉记者,农户们在天微微亮时就开始在地里采摘,所有玉米都会被统一送到村集体收购点,由村集体进行分拣、打包、售卖。

除了搭上武义—海宁的专班小货车,瓦窑头村自己也动足脑筋,通过抖音直播、微信小程序接龙预定和浙江师范大学收购的方式进行销售,实现自我“输血”,让村民的“钱袋子”扎扎实实地鼓起来。
在“小农合作共富”项目牵引下,武义县多了很多努力实现自富的村庄。王宅镇吴山下村建设了“希望的田园”项目,建成4000余平方大棚育苗基地、1个智慧大棚,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收益较以往增收约1500元每亩。坦洪乡上周村流转了160多亩土地统一种植红高粱,农户不仅可以得到200元一亩的租金,还可以通过参与红高粱种植、管理、收割等实现“家门口就业”。
“从整个武义县数据来看,目前,玉米亩均有2800斤,一斤收购价格1.5元,光玉米就有4200元。”高慧星介绍,再加上每家每户养殖30只鸡,收入差不多有6000元,加起来就超万元了。

据了解,第一年试点的时候,只有5个乡镇15个村参与。尝到甜头后,今年,变成了10个乡镇29个行政村1024户农户参与,共计发展高山玉米等特色农业产业935亩,放养林地土鸡20000羽。2023年,“两茬作物+放养土鸡”户均增收1.2万元。
这条农产品产销直供一体化的服务,让曾经困扰着山区农户的农产品销路问题有了“解法”,埋下去“增收”的种子也终迎来春暖花开时。
市传媒中心记者丨周志伟 刘芳璐 胡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