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
哪里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走、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在哪里建。
一直以来,海宁都是以“急企业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早一天也好的”的状态,来持续提升营商环境。2月24日,《海宁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提出要全力打造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先行区”、改革创新“起潮地”、市场主体活力“最优市”。
那么,最新酝酿出台的这份《实施方案》,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新的亮点特色?海宁的竞争力又在哪?

正值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优时
营商环境是地方软实力、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优化营商环境是动态演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1月28日,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全省“新春第一会”上强调,要强力推进改革攻坚,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打造最优政务、法治、市场、经济生态、人文环境。
为什么要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因为企业很着急。
后疫情时代,企业面临着“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多重考验,政策精准直达、第三方机构培育健全、旧厂房更新改造等都是企业的迫切需求。
放眼当下,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最佳时机。从市公安局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出入境窗口每天会迎来200多名办证群众,为企业商务事由出境加快办理护照217人次,累计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居留许可27人次,为浙大国际校区外籍师生就近办理居留许可38人次。

繁忙的出入境业务从侧面反映出,市民群众跨境出游的热情高涨,外贸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的需求迫切,服务业、外贸业等都随着疫情政策调整后开始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三年来最有利的外部环境。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这个“一号改革工程”抓好是当务之急。对此,今年,我市启动奋战“三个年”开展“九大争锋”竞赛活动,明确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为“九大争锋”竞赛之一,目的就是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让改革之风在海宁永不停歇、优化永不止步、服务永无止境。
重点改革创新项目18条
海宁此次发布的《实施方案》,主要分为全面优化提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五部分,共实施25项、84条具体改革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84条改革举措中有18条为第一批重点改革创新项目。海宁要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海宁辨识度的标志性硬核成果,这是海宁争取在嘉兴、在全省和全国打响海宁营商环境改革的金名片、硬品牌。
而纵观18条创新内容,这些“拳头产品”是真正奔着改革去,奔着突破去的——
在打造最优政务服务上,坚决秉持“一件事只需一次办”。比如,聚焦“走出去”海宁企业和“走进来”外地群众的办事需要,实施政务服务“异地无忧”改革,进一步拓展通办区域、事项。
在打造最快审批速度上,坚持秉持“让投资项目产证办理流程更高效”。比如,深化建筑工程竣工、消防、人防“三合一”联合验收,探索推进建筑工程分期分幢分层验收、竣工备案新模式,试行工业企业按需按实“分幢验收、分幢办理”不动产登记。
在打造最活创新生态上,全新推出“鹃湖论剑”。比如,推进科教产城融合发展改革,全力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积极创新科教资源和区域优势产业联动发展改革,构建校城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城市建设新模式。
在打造最佳法治环境上,真正做到“有事必到、无事不扰”。比如,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进一次门、查多项事,降低对企业的干扰。
在打造最强保障体系上,助企成长一站式“一条龙”。比如,深化“浙里e企富”应用,构建小微市场主体“初创、成长、成熟、退出”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体系。
无论何时,改革都是涉险滩、过深水区、啃硬骨头,容易改的前期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比较难做的,或者完全要无中生有地创新。2022年,我市营商环境评价列全省县(市、区)第3,说明海宁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好的举措,如企业开办时间压减率97.3%,“拿地即开工”“一码通”提质扩面, “千名干部助千企”“亲清下午茶”“出海抢单·包你回来”等活动,累计收集解决企业问题2000多件,累计兑现各类涉企财政奖励10.7亿元。

这一次,海宁提出要对标国内一流、保持全国领先,《实施方案》是充分秉承了“承接、深化、创新”六个字。承接是把上级部署的改革任务充分落实进方案中;深化是指迭代更新改革举措,对过去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不断深化提升;创新是指方案中推出的一批新的亮点,更有精准度,更有前瞻性,也更有改革味。
“数字的魔力”不容小觑
营商环境改革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知长处、补短板、求创新”,需要向好的学、与强者比、朝高处攀,不断反思、不断提炼、不断完善。
数字赋能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海宁,数字化改革已走过2年历程,也有了一定成绩:海宁连续两年获得5项省改革突破奖,走在全省各县(市、区)前列。全省首创慧眼智治应用、浙里e企富应用获时任省委主要领导肯定。“遗产继承数智服务”助力涉企遗产流转做法入选省发改委“十佳”创新实践案例,获《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载。

这一次的《实施方案》,一系列创新项目将“数字的力量”贯穿了改革的方方面面。如,将深化“拍照一件事”改革,实现1张证件照可用于165个办事场景;实施外国人工作、居留许可“一件事”改革,为外籍人才及家属来华提供生活、工作、学习便利服务;实施电商柔性监管改革,建设柔性监管数字化应用,实现“数据实时监测、风险精准识别、事件快速响应、线上线下协同”;深化“知源码”知识产权保护改革,构建“一物一码”,着力破解时尚产业外观设计侵权问题。可谓处处体现出数字化改革先发优势和重要成果,促进营商环境机制创新。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海宁自古是潮涌之地。当前,全国、全省各地都在全力“拼经济”,千花齐放、万舸争流。
经济的大潮比天文的大潮更加激荡、更加奔涌。海宁要全力打造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先行区”,因时应势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经济浪潮竞涌中,从困境走向顺境,从顺境迈向胜境,方才能真正成为改革创新“起潮地”、市场主体活力“最优市”。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