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雄壮粗犷,动作铿锵有力。日前,由海宁市文化馆选送的表演唱节目《抢潮头》全票入选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演艺资源库。在节目收获一片好评的背后,是一群小伙子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 

晚上8点,记者来到市文化馆4楼舞蹈排练室,这里灯火通明,不时响起“一二三四”的口号,表演《抢潮头》的小伙子们正全身心地投入排练。 

“这些天,大家都拿出了百分百饱满的状态来排练,努力让节目更上一层楼。”表演者王彤炜自豪地说,节目能够入选亚运会节目库,对他们所有人都是一种巨大鼓舞。 据介绍,《抢潮头》的灵感来源于海宁民间,取材于“抢潮头鱼”的民俗传统。海宁地处钱塘江北岸,在与钱塘江涌潮长期斗争中,海宁民间形成并长久传承着这一民俗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潮头鱼”已不仅仅是渔民捕获的对象,而逐渐衍化为海宁人民一种“勇立潮头”的精神。《抢潮头》通过对“抢潮头鱼”这一民俗传统的深刻演绎,编写歌词、创作曲调、编排动作,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唱节目,不仅展现“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海宁精神,也展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海宁人,因潮而起,倚潮而生。以潮为荣,与潮共舞。“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大潮孕育了海宁精神、海宁速度。同样,在《抢潮头》中还加入了众多海宁元素。比如,在歌曲开头的引子部分结合了赶潮人的“海塘号子”,电吉他的失真效果以传统和现代特点相结合来体现海宁潮种类的多样性。在舞台上增加了大鼓、鱼篓等元素,用鼓的形象来象征汹涌澎湃的钱江潮,而鱼篓则代表着丰收与富足。 “最早的时候,《抢潮头》是一个独唱。但对于这么一个气势磅礴的歌,独唱的话表演形式肯定有点单薄。因此,创作老师们将独唱变成了多声部合唱的形式,还加入来了中国鼓的元素。因为鼓声能够很好地展现气势磅礴,就跟潮来时一样轰隆隆的声音,让整个节目在气势上得到了升华。”王彤炜说。 精益求精是这些小伙子们对节目演出的最大追求,大家会苛求于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都做到完美。现场,王彤炜展示了一个翻手的动作,他向记者介绍,原先这个动作只有伸手,看起来有点软绵绵,没办法展现很好的力量感,后来大家集思广益讨论了下,决定将翻手动作加入到编排中,让整个动作更加连贯,更具爆发感。 


由于这些小伙子们平日里都有各自工作,想要凑在一起并不容易,他们只能尽量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像是晚上,双休日来排练。很多时候都是王彤炜在微信里问一问,今天有没有空,有的话就安排集中在一起排练。正因如此,在排练时每一个人都非常认真,排练的效率非常高。 
谈及对亚运会的期望时,王彤炜表示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节目表演中,要以最好的面貌去唱响每一句歌声,做好每一个动作。 “说到浙江可能就会想到钱江潮,我们的节目就是想表达浙江人拼搏奋斗的精神。而亚运会运动的精神,也是拼搏奋斗去勇争第一。希望在节目入选演出时,可以让现场观众,运动员,以及我们自己一下子投入到非常激昂、激烈的气氛中。”王彤炜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