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让艺术在乡村缓缓蒸腾 海宁市高质量打造“艺村艺品”许村样本纪实

发布时间:2023-03-25 08:07 信息来源:海宁市 浏览次数: 字体:[ ]

当脱贫攻坚如期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展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业宏伟开启时,富起来的乡村该怎样继续前行?

近年来,海宁市许村镇聚焦“精神共富”,深入开展“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创建工作,变“送文化”为“种文化”,以“艺术”之名破题乡村建设,有效激活了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唤醒本土艺术

点亮乡村大舞台

有《庐山恋》男主角、国家一级演员郭凯敏悄悄“潜入”人群,只为和村民一块看场露天电影;有全国各地的故事名家前来踱步作句,只因被这丰富的民间故事资源深深吸引……这是“光影故事村”科同村里发生的故事,也是许村30个村社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名字是村,编制是镇,实际是城”,是人们对许村的精准形容。然而,在这座快速城市化的工业重镇,点点村落却引来艺术家无数。许村,缘何成为艺术创作的富矿?

这源于许村坚持守正创新,用视觉化的语言、艺术化的方式挖掘地域文化基因,在“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创建过程中唤醒了各村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

正如古村科同,底蕴深厚,科同老街、科同文化礼堂(周氏民宅)、科同画院等文化遗迹传承着科同文化的血脉;非遗美食云片糕、刨烟丝、家风家训等更是需要我们精心守护的文化火种。科同村以“艺村艺品”建设为契机,听取民意,修缮老建筑,将老街变为艺术空间,使村子从洁化、美化向艺术化转变;以打造浙江省首个故事村为抓手,聚焦“小人物有大爱”,让充满正能量的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许村,因为艺术,同样是“世外桃源”,可以有一百种演绎。

有的村通过“文艺复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塘桥村结合“春泥计划”、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等,邀请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孩子体验和参与“元帅庙会”演出,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有的村运用艺术手段将特定的文化符号转译成通用语言。茗山村以竹棒为笔,以水稻为色,经过精心样式设计、测绘布点等,在水田里勾勒大致轮廓后,将各种颜色的种子精准撒向设定位置,用一幅幅生动壮丽的稻田画展现农民丰收文化。

有的村通过文化交流把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远更广的地方。许巷社区成立戏曲协会,通过文化走亲让高雅艺术走进基层、贴近百姓。同时聘请专业戏曲团队对协会成员进行定期辅导,实现专业对接、舞台实践,推动协会戏曲演绎走向专业化。

在“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创建中,许村按照基层所盼、群众可选、特色创建的原则,围绕书法、美术、摄影、阅读、写作、诗歌、舞蹈、音乐、影视、民间工艺、体育等方面,依托各村社现有文化阵地或特色文化项目深入挖掘本土艺术。而今,一个以科同“光影故事”、永福“永舞止境”为代表的“1+N+X”(即1条文化带、N个特色品牌村、X个乡村艺术孵化村)“艺村艺品”乡村特色文化格局已然形成。

网罗艺术人才

激活文化内生力

从以前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到今天的乡村振兴,一代一代有识之士,前赴后继深入广袤农村,力图开启民智、改变落后面貌,人们称之为“乡建”。新时代,以“艺术”之名破题乡村建设,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在深入推进“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创建工作的过程中,许村深知,各村社需要的不是一时的下乡“送文化”,而是要长期的“种文化”。

《山海经》杂志社副总经理潘晓炜是来科同老街进行艺术创作的常客,更是科同村的“艺术村长”。听村书记说,村里的孩子们还差一节讲故事课,他就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来了;听村里的老人讲,科同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待开发,他就请来了全国各地的20多位故事名家,挖掘创作《山海经·科同故事》……如今,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已经成为科同村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除了潘晓炜,科同村还引进嘉兴画院院长凌加春、嘉兴画院名誉院长张谷良、“刀火”艺术创始人张宛成、电影艺术家郭凯敏等优质名师。

以“艺村艺品”建设为契机,张谷良名师工作室、张宛成艺术馆入驻科同村并长期开放,累计举办写生和书画培训活动40余场,成为村民喜爱的学习、交流、展示平台。

科同村不是个例。据悉,许村在全镇挖掘本土文艺家、专家等资源,精准匹配创建村的需求,打造“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建设专家库,为创建村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例如永福村,以成立10余年的舞蹈队为核心,增配扶持资金,邀请舞蹈功底扎实的知名教师组成教师团,提升舞蹈队员专业水平。2022年全年累计开展少年儿童舞蹈培训班、乡村舞蹈大赛、“网格式”广场舞等各类活动30余次,村民覆盖率达23%以上,带动全村1680余名舞蹈爱好者和从业者共同感受舞蹈魅力,形成全民舞蹈欢乐氛围。

“既然来到这里,那就留下来”,在许村,“艺术村长”们扮演起参谋员、组织员、辅导员和宣传员的角色。耳濡目染间,一些村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一些掌握传统技艺的村民找到了用武之地。村民慢慢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最终变成“创作者”。一支生机勃发的乡土人才“生力军”,正在许村不断壮大。

“农民,也能成为艺术家。”新益村以历本袋制作为“艺村艺品”建设主题。2021年,新益村历本袋制作技艺荣获海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村里的两名非遗守艺人——今年90多岁的陈惠仙和今年70多岁的俞炳香致力于历本袋的“传帮带”和“走出去”。每当周边开展大型民俗活动,俞炳香总会积极布展,让历本袋文化出现在更多的人的视野中。

打造特色IP

形成品牌文化带

一个人,虽然穿搭可以模仿,但是气质却无法复制,村庄也是。

荡湾村河塘众多,村民也曾出行靠船、谋生靠渔。如今,渔民上岸了,但“渔文化”却保留了下来。除了开设陈列室弘扬“渔文化”,每年举行捕鱼大赛传承“渔文化”,荡湾村还大刀阔斧开展综合整治,将鱼塘河道化为画布舞台,为村民搭建划船游乐、垂钓怡情的文化场所。

杨渡村是省农科院所在地,结合村院农耕特色,设立“耕读”课程,从文化知识、艺术创作、劳动实践等,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青少年教育的方方面面。恰如一场“画笔下的研学之旅”,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乡村游中,传承“耕读传家”中“造福桑梓”的精神。

“渔跃荡湾”“耕读杨渡”“书法报国”“阅享龙渡”……不难发现,在许村的“艺村艺品”建设地图中,30个村社依据自身“气质”,均有自己的艺术定位。打造乡村品牌,彰显地域特色,成了许村“艺村艺品”精神共富村创建工作推进的一大亮点。其中,既懂得艺术产业发展规律,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的“整村IP化”打造思路,更为难得。

科同村是打造艺术IP的佼佼者,“光影故事村”之名刷屏游客朋友圈。

除了故事,电影是科同村的另一张文化名片。在这不得不讲到一位许村乡贤——一名普通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徐九斤。他40年如一日坚守农村电影放映阵地,足迹遍布海宁及周边十多个乡镇的每一个角落。在修缮后的科同老街上,就有一家徐九斤电影乡村记忆馆,里面展示了他的部分珍贵收藏,包括影像、文献、实物、文创产品等,还设有一个小型的电影院,可现场看电影。

2020年,一个以徐九斤名字命名的“乡村电影文化节”在科同村诞生。这个在田间地头举行的电影节,让农民唱主角,服务的也是广大农民朋友,让电影资源有了向乡村流动的出口。从第一届到第二届,九斤乡村电影文化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文化阵地“活起来”,电影资源“引进来”,民间故事“走出去”,不知不觉间,一个围绕“光影故事村”打造的文旅品牌精彩“出圈”。当下,科同村正着力“光影故事”品牌,重点抓好“艺”影、“艺”人、“艺”节、“艺”事、“艺”路,建设“五艺”高强的共同富裕村。

在海宁,已经有越来越多村社开始具备这样的理念,并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乡村品牌,一条塑造本土化、创作多样化、组织全域化、带动长效化的“艺村艺品”品牌文化带正在逐步形成。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凌姝燕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