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夺取浙江省首批“天工鼎”,海宁何以能?

发布时间:2023-05-18 16:39 信息来源:海宁市 浏览次数: 字体:[ ]

聚焦三个“一号工程”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

海宁夺取“浙江制造天工鼎”

莺飞柳绿,五月的杭州湾畔暖风徐徐。在刚刚召开的2023年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海宁夺得“浙江制造天工鼎”。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继大禹鼎、平安鼎、创新鼎之后,又一个以省委、省政府名义颁发的鼎类奖项,也是浙江省制造业领域的最高荣誉。连续3次夺鼎后,将授予“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

一场夺鼎竞赛,浙江各地各显神通,海宁何以能?

海宁何以能?

沿着钱塘江北岸来到海宁东部,正泰新能四期工厂设备开始进场,等到6月四期实现满产,正泰新能海宁基地将达到电池17GW+、组件24GW+的产能规模,产值超350亿元。近年来,正泰新能在海宁快速发展,去年产值达140亿元。

透过这家光伏企业,可以一窥海宁制造业热火朝天的发展面貌。海宁是制造业强市,始终名列浙江十大工业强县前茅,瞄准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赛道,以泛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数字产业集群培育为重点,加快打造具有海宁辨识度的“142”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新兴海工程”,发扬“兴海精神”,着力打造全国时尚智造名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一城一地一区”……

海宁轴承智能车间

工业一直是海宁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1994年,海宁启动“兴海工程”;今年,海宁充分汲取“兴海工程”养分,吹响实施“新兴海工程”的号角,明确通过4年时间,以5个“100”为抓手,聚焦传统产业蝶变提升固基工程、新兴产业裂变跃升强基工程等2大核心,产业、企业等4个重点,项目投资倍增等8大行动,构成“新兴海工程”的四梁八柱。

“量质并进”

制造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必须挑起“大梁”,发挥好基础支撑作用。

智能机械臂

在晶科能源厂区的智能生产线上,一片片转换效率高达25.1%的N型TOPCon电池正日夜兼程赶产。结合先进的封装技术后,它们将被制成输出功率、能量密度表现优异的光伏组,并漂洋过海,前往欧洲、澳洲、中东等市场,在那里扎根发电。

晶科能源是一家全球知名、极具创新力的光伏科技企业。去年,来自该企业的“TOPCon电池组件及组串式矩阵系统”获国际首台(套)装备认定。成为浙江唯一,实现海宁“零”突破。

“该套装备不仅在输出功率、能量密度、长期可靠性、发电成本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在沙漠、戈壁、荒漠等大型风光基地系统中的性能优势更加明显。”晶科能源相关负责人对此次技术突破充满自信。

实现规上产值2500亿元、规上增加值472.8亿元、制造业投资204.2亿元,数据领跑嘉兴,实力再上新台阶……翻开海宁工业经济2022年的成绩单,“制造业当家”特点鲜明,“量质并进”,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产业优势不断集聚。2022年,我市泛半导体规模接近200亿元,入选省首批新星产业群、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培育名单;光伏新能源规模突破470亿元,入选首批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现代纺织加快向时尚转型,规模突破660亿元。

——企业培育取得突破。2022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新培育上市企业3家。天通等2家企业获国内新材料首批次认定,晶科“TopCon电池”获国际首台(套)认定。

——重大项目强势推进。2022年,新开工超亿元项目77个、超10亿元项目9个,5个省市县长项目全部开工入库,410个投资项目全部纳入履约监管。晶科尖山一期项目实现“百亿项目百日建”,打破全省记录。

——数字转型走在前列。累计培育省级未来工厂1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6家、工业互联网平台6家、行业产业大脑2家。经编大脑荣获2022年度省优秀产业大脑,经编产业列入省产业集群新智造试点,两化融合指数全省第7。

破题解难

以三个“一号工程”打造新发展战略支点

走进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天通瑞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过植球、倒装、覆膜、划片、测试等工序,压电晶体材料被加工成一个个声表面波滤波器成品。这颗比芝麻还小的元器件,是手机处理信号的关键。

海宁智能化生产车间

“高端滤波器长期被外企所垄断,而我们通过6年多的研发,生产的高端滤波器整体性能可以比肩国际一流产品。”天通瑞宏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褚天麟说,如今企业已推出50余款产品,向客户供应滤波器和模组超10亿颗,成功切入多家国内外一线品牌的供应链中。如今天通瑞宏已被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申请70多项专利。

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海宁聚焦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正锻长产业链、创新资金链、培育生态链、打造人才链、构建创新链,加快“五链融合”,勇当全省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大会”上,海宁作为唯一县市区,上台作交流发言。“芯”动海宁,“光”耀潮城。瞄准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赛道,海宁奋力打造泛半导体、光伏新能源2大数字产业集群。

改革作为关键一招。海宁聚焦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做企业发展“合伙人”,争当“三个一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以一流状态抓项目,海宁坚持“地等项目”,全市26个项目列入省以上重大项目保障,全年供地9779亩、腾出用能10.6万吨标煤。以一流速度建项目,海宁坚持“专班推进”,组建新百亿项目专班,推广“拿地即开工”、“一码通”等制度成果。以一流服务促项目,海宁坚持“无感提升”,实施营商环境提升66条,全省率先建立行政办事员专业体系,创新分段办理施工许可、分期分幢验收等验收机制,全流程助力项目投产。

开放作为必由之路。海宁聚焦地瓜经济“一号开放工程”,不断深化“三大协同”,加强区域协作,打造高水平开放格局。

拓荆键科、至纯、新阳硅密……一份《海宁经济开发区泛半导体产业招商路线图》,引来多个优质项目落子。“我们依托芯谋等专业机构绘制,涵盖关键环节、重点设备的头部生产企业,每年都会动态更新。”市经信局局长陈继彪说,不断深化“产业协同”,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配套优势,聚焦储能、半导体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链上招商”、“以商引商”,引入一批配套企业。

同时,深化“沪杭协同”,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承接高端的扩产项目和产业转移,将半导体封装、汽车电子等企业作为重点引进对象。深化“山海协同”,落实对口支援部署,与泰顺共建“产业飞地”,与武义共建“消薄飞地”。

精编机械手臂

三个“一号工程”引领海宁稳步发展,更是在科技创新、有效投资等方面为海宁破题解难,通过加强区域协作,催生壮大新增长点,以高水平开放助力打造新发展战略支点。

“三足鼎立”

“兴海”精神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在海宁,从“四个轮子”一起转,发展乡镇企业,到实施“兴海工程”,块状经济大放异彩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再到发出“工业强市再出发”号召,唱响“工业强市是奋斗出来的”最强音,吹响“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号角,直至“142”先进制造业集群逐渐形成,无不显示着一以贯之抓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海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制造业投资增长30.5%,居全省前列,有力实现“开门红”。

面向未来,海宁步履更坚。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调研时赋予的“要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上抓好特色产业”嘱托,深入实施“新兴海工程”,以“大投资”拉动“大产出”,用“好项目”重点打造三个引领性集群。

泛半导体产业园

——光伏新能源全力“抢风口”。加快晶科、正泰新百亿重大项目实施,抢抓储能风口,加快德业逆变器、晶科储能等项目建设,力争2023年突破750亿,2024年集群规模破千亿,储能突破200亿。

——现代纺织持续“促转型”。坚持“提两头、优中间、补链条、抢高端”,重点发展经编服饰、家纺、皮革纺织服装、袜业等时尚产业,拓展功能应用领域,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2025年集群规模破千亿。

——泛半导体抢占“新赛道”。重点实施立昂东芯“年产36万片6英寸射频芯片”、新华三、嘉美光电、确安科技、至纯科技、精测产业园等一批项目,2025年集群规模破500亿。

“兴海”精神永不过时

海宁将从中汲取不竭动力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

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

传统制造业转型与

新兴产业培育的海宁模式

力争3年后夺取

“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

市传媒中心记者 | 林佳冰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