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纸板、烧烤签、一次性筷子……你能想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经过一位七旬老人的巧手,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栩栩如生的模型吗?

这位心灵手巧的老人名叫朱文辉,是海宁斜桥人。今年75岁的她,历时5个月创作了一座,长约1米、宽约0.6米的模型,这座模型不仅还原了,40多年前的农村生活场景,也承载着她对青葱岁月的深深怀念……
01
年轻时就手巧
已不是第一次做模型
这天,大潮君一来到朱奶奶的家中,她便迫不及待地展示起这件“宝贝”。茅草棚、农村院落、老学校、庄稼地……只见一张长方形的桌子上,一个微缩版的“村庄”跃然眼前。
提起自己的模型,她滔滔不绝。“模型不是凭空做出来的,这是我真实生活过的地方,我最美好的岁月都是在那里度过。”原来朱奶奶17岁时,去了当时的伊桥乡工作生活,直到27岁才离开。“那时条件艰苦,劳动也很辛苦,但那10年毕竟是我最宝贵的花样年华,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美好的。”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当时的农村已不复存在,但那段岁月一直珍藏在朱奶奶的心中。“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海洲街道凤鸣小区,现在完全改头换面没了当年的影子,所以我就想通过做模型的方式还原出来。一来自己可以看着模型回首往事,二来也可以给家人和朋友观赏,作为纪念。”她激动地说。在交谈过程中,大潮君了解到,朱奶奶从小动手能力就很强。“我们那时候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做的,再加上我会画画,所以做模型对我来说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两年前,她就自己摸索着做过一次模型,但当时做的体量比较小,她不是特别满意。此后,朱奶奶便一直把这件事挂在心上,想着要做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那时农村生活场景的、更大的模型。于是,今年初得了空,她的模型便再次“动工”了。

第一次做的模型
02
处处有巧思
变废为宝还能“动”
大潮君注意到,模型根据建筑种类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分别是茅草棚、农民房、和平小学、生产队仓库。在这些建筑周边有农田、菜地,还有小溪和竹林。朱奶奶介绍,这个正面瞧着像一个梯形的茅草棚是她初到农村时的第一个住所。“现在的年轻人肯定都没见过这样的地方,我在那里住了3年,特别有感情。别看条件简陋,但其实冬暖夏凉,我住得也还算习惯。”

而茅草棚正后面的和平小学,曾是朱奶奶工作过的地方,她笑着说:“我去小学代过课,当然当时的条件没有我现在做的这么好。像这个篮球筐、国旗都是我自己添加上去的,因为我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想给那段时光增添些美好。”再看小学和茅草棚的另一侧,坐落着两幢农房和一个生产队仓库。这些房屋都是平房式样,斜屋檐下立着两根柱子,农房屋顶上还有烟囱。茅草堆、水井、洗衣板是农房的标配,惟妙惟肖,俨然一副农家生活场景。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建筑的门窗都是可以手动开合的,甚至连生产队仓库前的风车也是能转动的。“我想既然要做,就要做到位,真实还原才有趣。像这个风车,是我特地去买了一个小模型,等比例缩小做出来的。”

其实,在制作模型的5个月里,朱奶奶虽然不是整日整夜地投入,但也无时无刻不惦记着。“不论是出门还是在家里,我看到一些能用的材料,就想收着做模型。”她指着小学的白色围墙考大潮君:“你猜这个是什么材料做的?”见大潮君答不上来,她便揭晓谜底,“是酒店的一次性拖鞋底!”

原来整座模型中除了绿植是她女儿做沙盘用的现成模型外,大到整座建筑,小到一撮秧苗,都是朱奶奶用废弃的硬板纸、烧烤签、泡沫板、一次性筷子等材料亲手制作的。她自豪地说:“别看这秧苗简单,它可是花费我了好几天工夫,一根根粘起来的。”


不仅如此,模型在细节上也十分考究,比如房屋的配色,朱奶奶也花了不少心思。“你看学校的墙是白色的,农民家的墙却是咖色的,这是因为以前的农房多为木结构,但学校是公家造的,条件稍微好些,有砖墙了。”
03
自学画画
老年生活充实快乐
如今模型做成功了,不仅朱奶奶看着爱不释手,曾经与她一同在当地生活过的朋友见了也忍不住啧啧称赞。“他们都说跟真的一模一样,看到这个模型,仿佛那段青葱岁月又回来了,这就是我做模型最大的意义。”

朱奶奶告诉大潮君,自己做模型的这5个月里,虽然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只要一动手做起来,就十分快乐。“脑中回想着当时的光景,心里就高兴,身体也不觉得累。”
而谈起为何有做模型的信心,朱奶奶也忍不住要感谢自己的女儿。“我在68岁时才放下所有工作,当时就想着找一些爱好来丰富老年生活。因为年轻的时候,村里墙上的美术字都是我写的,所以女儿就启发我说可以学画画,并且非常支持我。”

在女儿的鼓励下,朱奶奶随后就去上了两节素描课,回来后又自己买书自学,自此便一发不可收。就在2019年,她还入选了海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如今,美术便与她的生活密不可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