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市通过实施三项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三项人才改革制度、落实三项人才保障措施,优化人才建设梯队,全面留住、用好医学人才,不断提升共同富裕健康建设“软实力”。至2021年底,在编人员本科学历占比87%,高级职称占比25%,全市执业(助理)医师达3101人,较上年新增478人,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2.87,较上年增长18%,千人护士数、千人中医师数、万人全科医生数配置达到要求,在2021年嘉兴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得满分,排位各县市区前列。
一、全面实施三项人才培养工程,搭好队伍建设梯队
实施管理人才“领头雁”工程。按照“人岗相适、知识互补、结构合理”要求,通过换届调整、公开选拔、干部交流等多种途径,选优配强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造就一支适应卫健事业发展的管理人才队伍。全系统领导干部本科学历占比100%(其中硕士占比6%),高级职称占比68%,并形成45岁左右干部为主体、35岁以下干部占一定比例的梯次配备。加强管理人才的选育、培训和教育力度,每季度开设“院长沙龙”论坛,围绕当前卫健事业热点,通过主题讲座与互动交流,提升医院管理者精细化管理水平。分批参加省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组建后备干部人才学院,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省级医院跟岗学习,选拔年轻干部到局机关和基层单位挂职锻炼,锻造一支35人左右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
实施骨干人才“带头人”工程。实施“235”医学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在一线医务人员中培育20名具有创新思维、能带动本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30名拥有专业技术特长、科研和业务能力强的学科骨干,50名具有专业基础和学术水平、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青年人才,实行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建立与市、省相衔接的阶梯式、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师徒结对帮带工程。确定36名沪杭常驻专家和市级高层次人才为帮带导师,与对口支援单位业务骨干建立师徒结对帮带关系,在一定周期内对学员进行目标化培养,着力提升基层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全市各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在成员单位固定排班达每周95人次。实施岗位培训提升工程,每年选派60名业务骨干到上级三甲医院进修学习,提升学科带头人才的引领能力,鼓励医学科技创新,推进重点学科建设。2021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先后通过三级乙等医院复评。
实施基层人才“守门人”工程。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抓手,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医”培养计划,通过定向培养、公开招聘、提升技能、优化环境四项举措,培育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卫生人才,累计招录选送定向培养生297人,已毕业到岗256人。重视本土优秀医学后备人才储备,对当年高考成绩优异而被高等院校医学类紧缺专业录取,且同意毕业后回海宁工作的海宁籍优秀高中毕业生,在校期间给予“医学助学金”奖励。全市14家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1400人,目前工作状态稳定。在站工作287名社区医生中,大多具备本科学历,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占比82%,基本实现社区医生的高质量更替,成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主力军,2021年全市基层首诊率持续超70%。
二、全面实施三项人才制度改革,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实施人才引育激励制度改革。深化融杭接沪发展方针,实施“名医到海宁”工程,出台《进一步完善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切实把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提到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来抓,发挥政策在人才引进、培育、管理环节的激励导向作用,扩容医学人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配置,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将取得执业资格证和规培合格证的本科医师列入事业单位招聘紧缺岗位目录,2021年通过院校招聘、自主招聘等多种形式共组织13场次招聘会,招录医学紧缺人才196人(同比增长40%),其中高层次人才33人(同比增长32%)。完善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定向培养机制,当年招录30名定向培养社区医生,累计已招录选送297人。年内新入选浙江省卫生人才培养对象2名,目前共有嘉兴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才28名。
实施医共体人才使用制度改革。统一基层人员调配,将各分院符合相应条件但未独立上岗人员列为储备力量,纳入医共体“基层人才池”,由牵头医院统一轮训调配,快速提升年轻医生处置常见病、多发病和急难危重症的能力。统一双向交流任职,符合双方所需的主系列卫技人员晋升中级职称前,须到对方累计挂职服务3个月以上。2021年牵头医院共派出285人次参与到分院的疫苗接种、签约服务、疫情防控等工作。统一轮训组团服务,以全科医生模块化培训为主,牵头医院利用临床技能中心平台,组织分院医务人员开展同质化培训,建成全科-专科联合门诊。全年全市70余名牵头医院医生参与到分院180余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提升签约率和服务质量。
实施岗位职称和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统筹医共体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新增基层分院高级专技岗位123个。健全卫技人员退出机制,两次未通过相应执业(职称)资格考试的终止聘用合同。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薪酬水平,落实主要负责人年薪制和分配自主权。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专技人员绩效按“当量法”等业务指标计酬。试行超量劳动补偿机制,对认领本职以外任务的兼职人员,可按任务系数和完成情况另外计酬。对录用到基层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实行见习期内提前享受定级岗位、薪级工资,并上浮一档薪级工资。对从事基层卫生工作满30年的历年退休人员,按原基本工资100%计发退休费。
三、全面落实三大人才保障措施,健全人员稳定机制
加大财政投入。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实现与我市财政收入排位相匹配。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的财政保障力度,激发医疗机构主动用编进人的内生动力。市名医名院名科专项资金从往年的346万元增至700万元,其中安排人才引进专项资金500万元,并设立人才引进储备资金,同时根据实际安排培育提升、学科发展和医院平台建设资金,并建立动态调整增加机制。公立医疗机构事业离退休人员费用,按照全市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补助水平确定,由市财政予以全额保障。2021年,市财政另设立医共体专家下沉资金,对通过三级乙等医院复评的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以及成功列入浙江省“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荐标准的盐官镇卫生院实行专项奖励。
图片
保证编制供给。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结合床位数、床位使用率、门急诊人次等动态调整人员编制控制数,全市新增报备员额2079名,让医院有编可用、有位可补。依据《浙江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结合“七普”海宁服务人口变化等实际,科学测算并计划动态调整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床医比、床护比配置列入对公立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指标;以4年内空余编制“清零”为目标,把空余编制每年下降25%、中医师占比20%列入对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指标。结合定向培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等工作,盘活用好人员编制资源,全力保障各类卫生人才引进。
优化配套服务。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常态化联系人才制度,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帮助解决其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将市医疗卫生人才公寓纳入市人才公寓总体布局,重点解决新引进的高端和紧缺型卫技人才的日常居住问题,以及柔性引进人才的短期居住问题。日常居住问题。各医疗机构实行“代办员”制度,协助新聘高层次人才和柔性引进专家办理医师执业网上注册、车辆维修保养等服务。联合温医大、嘉兴学院等优质师资力量,举办医师资格考前辅导培训班,落实培训费用报销制度,全力提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定期举办“潮乡好医生、好护士”评选、医师节表彰等活动,增强医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使大家愿意来、主动留、踏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