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洁、褚志锋、孙志清、殷小燕、黄海英、杨丽虹代表:
您们在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332号建议《关于扎实推进非遗传承实践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建议》收悉,由我单位主办,市教育局、市文联会办,结合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激发非遗传承活力,积极打造“非遗进校园”“非遗实践课堂”等非遗活动品牌,并在此基础上深化非遗与教育的合作,以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之美。 一是夯实文化基础,完善政策制度。我市文化底蕴浓厚,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最为出彩,其中非遗项目尤为丰富。我市的“非遗进校园”工作开展已久,从1991年开办硖石灯彩制作培训班算起,已有28个年头,第一批学员是当时东山中学的工艺美术职高班毕业生,如今均已成为工艺美术行业的佼佼者。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较早成立专职非遗保护机构,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和建立“非遗进校园”运行机制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研究制定了《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施方案》,并依据《海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海宁市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开展“非遗进校园”的非遗基地、传承人给予补助,将非遗基地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为非遗进校园计划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截至目前,我市已在4所学校(或培训机构)正式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0所学校常年开展非遗传承教学活动,50所幼儿园、中小学常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2个非遗项目已纳入“非遗进校园”活动清单,5家非遗基地和14名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成为“非遗进校园”政府补助对象。我市已初步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点面结合”的“非遗进校园”机制。 二是打造文化品牌,讲好校园故事。我市立足非遗的多面性、多样化,立足学校的校风文化,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已打造了硖石小学的丝竹文化、谈桥小学的思情山歌、斜桥小学的皮影和腰鼓文化、马桥小学的民间文学等文化品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突破非遗进校园单一的普及教育目标,指导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基地与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共建融“产、学、研”一体的非遗传承保护基地,挖掘了程金凤、郭晓明、寿斌杰等一批优秀传承人进行授课。实现非遗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每年举办“潮乡故事”讲述大赛,至今已举办五届,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执行承办“少年非遗说”浙江传说故事讲述大赛,挖掘了一批讲故事的“小能手”,通过联动优秀教师培训,层层选拔,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结合各镇(街道)组织编撰出版的《马桥拾遗》《洛溪遗风》《洛溪名人》《硖川记忆》《海纳百川》《古镇皇岗》《许村民间故事》《话说黄湾》《钱塘民间故事》等书籍,以潮乡故事和少年非遗说为平台,提升非遗保护宣传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融合研学热潮,深化教学实践。我市围绕研学热潮,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样板。2018年以来,云龙村跟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步伐,结合自身蚕桑文化,以一缕丝一叶桑串起古今,将村部西侧土地建设打造成一个集蚕桑生产示范、蚕桑文化体验、蚕桑民俗展示、蚕桑非遗传承于一体的云龙蚕乡劳动实践基地(海宁市中小学研学实践中心),2021年4月29日,云龙村与海宁大元控股集团签署全面委托运营协议,完善动态运输机制,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截至目前,陌上桑田、几家蚕事、一束丝的辉煌、蚕桑之味、蚕桑新思路以及锄头下的文明等6大项32门课程均已落地实践,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进行层次性的区分设计,实现因材施教。2022年基地共接待各类研学团队49批次、10563人次,涵盖全市39所学校,覆盖幼儿园至初中各年龄段,助力文旅与教育的新型融合。同年6月,我市非遗中心与研学中心完成非遗技艺传承实践基地签约,共聘任胡金龙、徐芦燕、陆一飞、徐荣、施惠林、周建明六位导师,引入硖石灯彩、海宁皮影戏、粉塑、皮贴画、彩色拷花布印染技艺、风筝制作技艺等非遗技艺,有效地拓展研学中心的广度和深度,推动非遗与研学、劳动教育融合发展。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加强“非遗进校园”的机制探索,加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力度,为非遗传播树立标杆。 一是立体覆盖。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幼儿园、中小学校和有效辐射本市及周边城市高等学校的“非遗进校园”立体网络。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充分展示非遗传承教学成果。 二是因校制宜。在有条件的学校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研发和运用非遗校本课程,形成非遗特色教学,并辐射周边;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计划,组织介绍优秀非遗传承人入驻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组织非遗基地、传承人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巡演、巡展活动。 三是动态管理。研究建立由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和非遗专家跟踪指导,非遗基地和传承人执行承办的“非遗进校园”模式,实行“非遗进校园”准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和考核补助机制。 最后,感谢您们对我市非遗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沈星舫,联系电话:87288446) 海宁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5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