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送了600盆鼠尾草,今天送的是垂吊矮牵牛……”8月14日,海宁百盛园艺有限公司大棚内鲜花盛放,工人们不停忙碌着,把一盆盆鲜花套袋、包装,为送往杭城做好准备。
亚运会脚步越来越近,这段时间,产自海宁的各类鲜花正源源不断运往杭州各地,扮靓杭州的市政道路、公园绿地、亚运场馆。

“5月初,我们就开始为亚运会供应各种鲜花了!”百盛园艺总经理尤国军说,他们十几个大棚里生产的鲜花大部分都服务于亚运会用花,有垂吊矮牵牛、彩叶草、超级凤仙花、鼠尾草、鸡冠花等众多品种。每天,少则送上几百盆,多则要送上千盆。
为全力保障亚运会用花,今年,百盛园艺还特别调整了生产模式,根据亚运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花卉种植品种。截至目前,该企业收到的亚运会订单已经超过20万盆,陆续还将有不少订单过来。

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节日消费”和“浪漫消费”等享乐型消费模式再度引领潮流。尤其是鲜花,作为一种能消费的“非必要之物“,刚好满足了后疫情时代逐步恢复的消费欲望。
据中国花卉报统计显示,2022年花卉零售市场总规模为1986.8亿元。尽管受疫情影响,实体花店零售额仍达到900亿元,全国各地头部花店业绩稳步上升。电商零售一路攀升,2022年鲜花电商市场规模达1086.8亿元,占总规模的54.6%。
如今在嘉兴海宁,有一个镇不仅是浙江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世界花园大会永久举办地,还以花卉为特色产业,创造出了一个美丽而精致的“花的世界”,它就是长安镇。
一块自留地里
开出了“第一朵花儿”
8月1日上午9点,张金生走进褚石村与花卉专业园区党支部联合打造的“百花大讲堂”,这里摆满了花卉盆栽,是一个集拓宽销售渠道、开展技术交流、花艺培训、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平台,张金生经常来这里,对花卉爱好者和从业者开展花卉种植培训。

对今年56岁的张金生来说,他已经与花打了半辈子交道,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让他能够跟这片土地产生一种强烈的接触。
“我第一次种花种的是月季花,当时上海有个亲戚在家里种了很多花,我去的时候正好看到,就喜欢上了。”1983年,褚石村村民张金生在家门口的三分自留地里,栽下了一株月季花,成了长安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都是把花运到长安老火车站,用绿皮火车载到上海和杭州去卖,但是每次都装货量都不多,运输效率很低。”张金生回忆道,由于当时从长安的道路设施还不是很完善,很多地方仍然是狭小的泥路。“为了赶上早上的班车,我常常天还没亮就推着装满花苗的双杠自行车,在乡间小道上孤身前行,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1988年,张金生决定从种花苗转变为种盆栽花,只身前往上海植物园拜师学艺,并将种植场地转移至上海,在上海园林科技研究所边上承包了一块土地,与上海植物园、园林科技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种植。
“我当时在上海大大小小的公园里面经常能看到鲜切花,打听之后才知道,这些花都是从外面的花农那里买来的,我觉得这是个商机。”1994年,张金生萌生了大规模种植鲜切花的念头,于是他在长安镇天明村租了十几亩土地,开始从事鲜切花种植。

看到张金生种花赚到了钱,不少农户都来请教,张金生总是倾囊相授。他不仅从技术、农资等方面对农户提供支持,还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随后,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种花的队伍逐渐壮大,张金生的“个人生意”,也慢慢成了其他村民致富的新方向。
“一个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富。看到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的时候,我浑身充满了激情。”张金生说。
很快,海宁市的花卉种植面积以长安镇和许村镇为主,开始大幅度增长,但种植还是以传统型为主,种植面积分散,没有连接成片。此时,由于看到了鲜切花产业蕴藏的蓬勃商机,海宁市、长安镇两级政府开始积极引导,规划建立长安花卉园区。
1999年,长安花卉园区在褚石村启动建设,张金生率先入园承包土地生产种植花卉。2000年,褚石村被命名为“花卉专业村”。同年,张金生成立了长安花卉研究所,专门聘请上海园林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担任顾问,为花卉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花卉研究所成立后,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本只能种一次的百合种球,经过一定技术处理,可以多次循环种植,每亩地立刻节省了2万到3万元的种球成本。”张金生说,而且技术处理后的种球实现重复使用后,种植风险也能大大降低。
花的品种多了,档次上去了,效益也跟着涨了,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
“由于农户间的竞争,使得花价不统一,有时甚至出现打价格战的情况,内耗严重影响了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张金生说。
2003年,张金生成立了海宁市康艺鲜切花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生产的鲜切花,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合作社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产品生产标准、统一商品验收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使用商标、统一发布参考价格,避免花农之间的恶意竞争。
“种花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业,而是关系到一群人、一个镇的产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花卉市场竞争,他跑遍全国各地,每年都去欧洲出差学习,看新品种,学新技术,积极引种、试种,聘请国外专家来国内给花农讲课培训,为的就是能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模式。

2012年,张金生成立了浙江百润园艺有限公司,和国外供货商直接对接,从国外引进优质的花卉种球、栽培介质、农用设备和技术等,提供给周边的农户,以降低农户们的种植成本,提升农户种植的硬件设施完善性。
花的品质对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打响海宁花卉品质的知名度,张金生还通过跑市场、做宣传,不断拓展花卉销售市场,让海宁的鲜切花远销四方,销售渠道从原来单一的杭州扩展到了目前的宁波、绍兴、义乌、上海、合肥等城市。
一朵儿花开
叫醒了千亩万朵的花开
“小伙伴们,现在给大家推荐的是奥绿控释肥及花多多水溶肥,我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知道它们是知名度比较高的肥料……”8月8日,在海宁市长安镇天明村的“有寻植物”直播间,浙江三只懒蚂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正平正麻利地介绍手中的养花肥料。

90后的李正平是新一代的长安花农,也是海宁市花卉产业农合联党委副书记。这两年直播兴起,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将直播带货模式运用到传统农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的线上销售额不断攀升,2022年双十二期间,团队荣获淘宝花卉园艺板块线上直播销量第一的桂冠,光是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就有6000万,逐步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龙头花企。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花齐放春满园。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花卉产业,李正平还同长安镇天明村党委书记陈伟达一起成立了由新阶层青年为主组成的“花农帮”志愿服务队,并依托“区域花卉联盟”分享自己线上直播的销售经验,带领花农们一起探索“互联网+花卉”的销售模式,并不断吸引年轻人进公司。
通过网络培训课的方式,李正平成功帮助农民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新思路。从用户画像到销售思维,从直播技巧到产品定位,他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倾囊相授,手把手指导农户如何在网上卖货。截至目前,“区域花卉联盟”成功带动周边700多名老年农户、200多名高校青年实现花卉领域创新创业,提供公益性岗位68个,为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2.25万元。

“这几年,村里种植了大片鲜花,我们不仅能赏花,还能在这里务工,不出远门就能挣到钱。”花田间,73岁的天明村村民杨铭边闲聊,边弯下腰,一手攥紧花茎,一手利落剪下一把月季花枝,掸去露珠,揪掉杂叶。在他身后,数十名村民正分工协作。

然而谁能想到,六年前的天明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我们村一半以上的村民从事花卉产业,七成以上土地用于花卉种植,但由于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不广,生产性经营收入比重低,村集体经济一直较为薄弱。”天明村党委书记陈伟达说。
如何才能破局?
天明村的答案是:线下成立花卉产业农合联,以党建引领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线上创新推出“田间种养+窗口销售”模式,引导花农开展直播带货。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天明村的花卉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2022 年,天明村花卉年总户值破1 亿元大关,农民可支配收入近 4万元: 2023 年上半年全村花卉产值约 6000 多万元。
“短短几个月,我的短视频账号成功吸粉近2万,年线上销售额更是超过了30万元。”永利园艺场的负责人娄永利说,他原来一直在杭州做服装生意,这几年发现家乡越变越美,花卉产业也非常有前景。“现在我参与了天明村的‘有氧青年制造计划’,感觉成功开启了二次创业之路。”
如今,长安镇的花卉种植从最初的3个村扩展至14个村,500多户农户中1300人从事花卉工作,占比超7成,花卉产业早已成为长安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一条“花漾年华风情线”
串起共同富裕新图景
花卉产业,事关全镇百姓的花园兴旺、钱包鼓囊。
对此,长安镇以党建引领,打造“卉智理”品牌,让富民产业花开不败。
“‘卉’代表花卉产业,‘智’代表花卉直播行业、数字化改革,‘理’代表通过花卉产业推动村民共富、实现乡村振兴。”长安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
党组织牵头,激发了更大的抱团发展活力。2020年5月,海宁市在长安镇成立了海宁市花卉产业农合联党委,将供销、农商银行及城乡环境党支部等涉及农业产业发展的15个村党组织进行整合。花卉产业农合联党委建立了17支党员先锋服务队,为农户提供种植指导、经营策划、农资对接、展示展销、线上直播、涉农贷款等对应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现在我们的花农除了可以享受大客户优惠政策外,还有物流公司提供冷链物流服务。”高晨晨是“花农帮”先锋团队的一员,也是一名返乡工作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他看到受物流延缓给花卉销售带来巨大影响后,便带着产业联盟的优势和团队一起,与辖区内的多家物流公司多次磋商,签订战略协议,解决了花农们的“心头痛”,为花卉销售提供充分的物流支撑。
有了富民产业,群众的美好生活就有了源头活水的滋养。
依托党员创业基地,长安镇利用人才和产业资源优势,开展技能引领对困难户开展“造血式”帮扶,通过“花儿朵朵”公益基金、“阳光花房”残疾人帮扶、“孵‘花’圣手”党员创业基地帮扶等党建项目,为有需要的党员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技术和销售指导。其中,“阳光花房”残疾人帮扶项目针对镇(区)500余名未就业残疾人开展就业培训服务,并开设了首家“运河公益甜心”实体培训基地,成功培育170余名残疾人实现就业。

花香四溢,长安镇也在实现华丽转身。
眼下,依托花卉产业特色,长安镇打造了以花卉产业为核心,集种植、交易、物流、居住、旅游、培训为一体的创业、宜居两相宜的国际花卉园艺生活集聚地,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的新型乡村型三产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不仅如此,长安镇还打造了一条“花漾年华风情线”,以长安G525国道、仰山路、青年路、修川路、陆兴路为轴线,南起褚石村北至兴城村,总长为12.5公里,共横跨7个村社区。既有世界花园大会永久举办地国际花卉产业园区,又有民国风的网红打卡点党群服务中心,还有能玩能吃的兴城美洋洋文旅综合体,成功获批2020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风景线。

“立足花卉特色产业优势,我们将充分依托花卉产业农合联的资源统筹力,真正将共同富裕的“花粉”播撒海宁全域,为构筑多元化、高质量的共同富裕示范窗口建设提供‘长安样本’。”长安镇党委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在专业的平台化产业集群效应推动下,长安镇花卉产业效益显著提高,全镇花卉种植面积拓展到了6300余亩,2022年实现花卉产值2.5亿元。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长安镇还把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成功实现了花卉产业由生产链主导向产业链融合的转变,并成功获评嘉兴市首个美丽田园示范区。
花卉产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也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长安镇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活动,让赏花成为一种消费潮流,为当地带来超高人气,撬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不过也应看到,我市一些地方存在重“果”轻“花”、重“一时热闹”轻“长期受益”、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这固然同花期短暂等客观因素有关,但更与缺少产业化思维相关。

同样是赏花,在江苏南京,鸡鸣寺的樱花、莫愁湖的海棠花、高淳的油菜花等错季盛开,推动“石头城”成为全国热门的赏花地;在新疆于田,作为浪漫意象的玫瑰花不仅可供游客观赏,还变身干花制品、香薰精油、花卉食品等,成为当地群众心中的“致富花”……这启示着我们,从各地实际出发,挖掘赏花经济潜力,在“赏花+”上做文章,就能更好放大“一枝花”的产业价值。

以产业思维做大赏花经济,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延长产业链条,在空间维度上要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系统考虑,为赏花植入田园采摘、特色农业、民宿度假等多种元素,形成丰富多彩的内容;在文化维度上要充分挖掘各地特色民俗文化,使游客在欣赏花的外在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化底蕴……试问,“美丽经济”层次内涵拓展了,人们怎能不会“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呢?
“年年岁岁花相似”,我们期待全市各地用好独特的“花”资源,发挥赏花经济促进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的乘数效应,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书写自己的“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