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水,撇“墨”,大笔一挥,水过之处颜色变深,一幅大字在地上显形。 在海宁周王庙上林村的书法长廊,一群村民身着素雅绸服,各占一段廊道,身体带动着手腕,手腕再稳稳控制手中一米长的如椽大笔,用清水在地上书写着一幅幅转瞬即逝的书法帖。 
他们是上林村地书队,只要手握毛笔,蘸水便能成字,无论是长廊、广场还是花园,哪里有大地,哪里便是他们的书案。他们在乡间书写,与田野景致一起,成为诗书意蕴的一道笔画,共同组成一幅巨大的“乡村墨宝”,书写出周王庙上林村“艺村艺品”的大字。 以地为纸,以水为墨 结束一个多小时的例行晨间“地书”写作日常,钱根荣回到自己的书房继续练字,滴水研墨,铺纸起笔,一套流程行云流水。 两年前,他加入上林村地书队并担任队长,让他的书案从家中书房扩展到乡间大地。“地书和普通书法有相通之处,却也有大不同。”钱根荣介绍道,地书是用由海绵特制成的地书笔蘸上水在地上练字,这种笔的笔头与普通毛笔不同,写字更需劲道,字体也多以楷书和行书为主。 
与钱根荣一样,上林村地书队的成员多为书法爱好者,听闻村里组建地书队,便兴致勃勃报名。“地书队成员大多是村里的老人,有男有女,其中很多是退休的乡村教师。”上林村党总支委员陈丽丽告诉记者,自2021年上林村地书队成立以来,每周都会组织3次左右的书写活动,几乎所有成员都会自发参与进来。这些乡间文人,带着本身的文化底蕴,将满腹诗书转换成书法呈现出来,从唐诗写到宋词,成为乡间一道新的风景。 
“写地书,写了才感受到比想象中更有趣。”钱根荣回忆道,最开始用大笔写字并不习惯,但他本身熟悉毛笔用法,花了几个小时便上手了,不过也有成员用了几天时间才习惯地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既方便又低碳环保的书法形式集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于一身,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普及和练习者书法水平的提高,即手、腿、腰、脑互动,诗词与书法关联。“大家一起写地书,在相互交流中切磋书法技艺。除此之外,我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灵活性,真正让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老有所乐。”钱根荣说。 
在钱根荣的书房,书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书柜里堆叠着100多册书法字帖,墙壁上也挂满了大大小小不同的书法作品。“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书房写字,每年可能要写15到20万个字。”这位“农民书法家”从1974年就开始写字,1997年加入浙江省海宁市书法协会,曾获得2015年首届国际中国书画节意大利弗洛伦萨展一等奖。钱根荣对书法的热情也慢慢影响到地书队的其他成员,甚至也开始吸引更多村民加入,感悟中国字的魅力,乡村书法在上林村蔚然成风。 
与景为邻,以字会友 在上林村,书法不仅在村民的生活中,书法元素也在处处景观中。 
以一个个小点串成的一条书法文旅游线以书法作为主线,起始点便是大型书法紫砂陶浮雕墙“福字壁”,汇聚不同的书法字体写成的“福”篆刻在光影中,在凹凸中传递美好寓意。走进乡村,在官弄里每家每户门前都设有以海宁市二十九位历代乡贤名人书法为载体的书法景墙,景墙旁还有石书和毛笔,可以供游人兴起时提笔试着临摹一番眼前的大师作品。“我们希望在互动中,传递书法的乐趣,让书法真的融入进景观和生活中。”陈丽丽介绍道。 
而地书队常常出没的书法长廊则建在河畔,这条长约80米的廊道设有“梅、兰、竹、菊”四个亭,廊道抱柱集中展示来自全国28位书法名家对联作品,一路走过去,仿佛走过一条书法的历史。 美景邀大师,上林村还“以字会友”组织举办浙江省首个以村命名的全国书法大赛——“上林杯”书法报·全国书法海选赛,以书法润泽乡村文化,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2622件。承接来自各方的墨宝,上林书法馆于2022年10月建设完工并开馆,目前馆内共收藏书法作品2316件,包括全国各省书协主席及各级领导干部留下的墨宝,这些书法作品将在馆内轮流展出,为村民和游客们送去书法文化盛宴。 

既有大师作品熏陶,又有美景加持,上林村村民也真正开始写起字来。在海宁乡贤、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陈浩大师的带领下,钱根荣等农民艺术家的带动下,乡村老年人渐渐加入地书行列,培养一大批本土书法“铁粉”,持续推进艺村艺品建设,同时也开展了多次书法研学活动,共有1200多位小学生参与进来,让“书法村”真的热闹起来。 
现在的上林村,不仅以地为纸,以水为墨发扬“地书”,还与景为邻,以字会友邀请八方来客,未来将以笔为媒,妙笔生花真正实现文艺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