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历时3年绘成,海宁七旬画家的这幅画,在亚运村展出!

发布时间:2023-09-13 15:15 信息来源:海宁市 浏览次数: 字体:[ ]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钱塘江上,一群弄潮儿脚踏浪头,英姿飒爽,几乎就要跳出画面。近日,随着亚运火炬在嘉兴顺利传递,著名画家张谷良的中国画《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也全新问世。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以丹青笔墨的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传递亚运精神,为亚运健儿加油鼓劲。

△第一版《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手稿

张谷良,1946年出生于海宁,197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长期从事美术创作,早年画过连环画、年画、插图,是浙派人物画颇有成就的画家之一。

历时三年绘制

将宋代体育模样搬上画纸

来到张谷良家中,记者看到了这幅以宋代人物参与体育活动为主题的《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张谷良介绍,这次的画作耗时3年,由46幅不同类型运动图画组成,例如剑术、射箭、蹴鞠图、踢毽子、校场比武等。

张谷良告诉记者,为让画作更具说服力,每一幅图的运动名称和人物动作都是经过文献考证的。“像这幅《举重艺人》,武林旧事书中记载,南宋临安有举重艺人表演,天武张举石球,花马儿掇石墩,其力之大犹如天神。我还在其他文献中了解到,那时举重的物品都是圆形的石墩,方的或者其他形状都不对。”张谷良说道。

事实上,这并非张谷良首次献礼亚运,早在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时,他就绘制了一幅长达9米,涵盖22个场景、600余个角色的巨作,同样名为《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该作品至今仍旧收藏于中国体育博物馆中。而在2002年,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张谷良又绘制了第二版《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这幅作品获得了当时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展银奖。

△第二版《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手稿

△第二版《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复印

与前两作不同的是,此次完成的第三版《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引入了新的理念和画法,不仅使用了可以精细描绘的生宣纸,技法上更是一改往日的工笔画,采用了兼工带写的形式,别具一番风味。

谈及为何要倾注如此多的心血来创作这幅长图,张谷良的脸上充满了骄傲。

“你看这幅《水秋千》,就是宋人将秋千架移至船头,旁人击鼓奏乐时,人荡秋千至空中然后跳入水中,是不是像极了现在的高台跳水?还有这幅《锤丸》,女子用球杆将球击入洞中,类似现代的高尔夫。其实现在很多运动项目都能在宋代找到原型,有时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张谷良表示,此次创作《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一方面,想以传统艺术形式为体育健儿们加油鼓劲,另一方面,作为家门口的亚运会,也是想借此机会让全世界更多人知道我国久远的体育文化。

△锤丸

△水秋千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已经在杭州亚运村内展出,随着各国运动员的陆续入住,将会有更多人了解到这些古老的传统文化。

不断前行

以潮水精神引领艺术之旅

从《钱江弄潮》到《弄潮儿》,要说此次《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中出现最多的元素,当属钱江潮,作为“潮乡”长大的孩子,张谷良对潮水有着独特的情怀。

△钱江弄潮

△弄潮儿

“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目睹钱江潮的壮观景象,那种震撼的感觉至今难以忘怀。”张谷良如是说,他回忆起1967年,参军后回家探亲时,首次亲眼见识到了大潮汹涌的震撼画面。“潮水尚未到来的那一刻,轰鸣的潮声已经先一步传来,那种磅礴的气势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的防护措施并不像现在这样严格,很多游客为了亲眼目睹潮水的真容,都靠得非常近。当潮水真的来临时,大家都纷纷四散奔逃。”

这次难忘的经历成为了张谷良在创作中汲取灵感的重要来源,为他日后的绘画作品注入了独特的情感与生命力。

钱江潮水的不断前行,在张谷良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磅礴的力量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不仅影响了他对绘画的认知,也渗透到了他的灵魂深处。在这次《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的绘制过程中,他不断地探索新的画法和技艺,挑战自己的极限。

“都说画家60而立,70而变,80而化,我如今就在变化的道路上。”张谷良笑道。

虽然《南宋临安体育风情图》的绘制工作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张谷良的艺术之旅却还在继续,如这涌动的钱塘江,奔腾不息,不断向前。

市传媒中心记者 | 程石冰 王哲能 冯季诚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