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犹记春寒料峭,转眼已至岁末。回望2023年,海昌街道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砥砺奋进、矢志突破,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解决了许多事关群众幸福的急事难事,取得了许多鼓舞人心的成果成绩。即日起,区街推出“回眸2023经开海昌”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经开海昌这一年来的发展与变化。
时光无言,标记奋进者的坚实步履。
2023年,海昌街道紧紧围绕全市“争先奋进年、工业跃升年、创新变革年”活动要求,紧跟全市新“兴海工程”实施,在“四敢争先·九大争锋”竞赛中砥砺奋进,克难攻坚,开创“高品质产业新城”建设新局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济答卷。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可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07.1亿元,增长3.4%,规上工业增加值61.5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0.7%;预计可完成批零商品销售额143亿元,同比增长9.5%;主导产业实现新跨越,预计泛半导体产业产值突破52亿元、增长10%以上。预计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突破91亿元。
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月2日,202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走进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天通瑞宏科技的生产车间,车间内机器设备动力全开,工人们密切协作,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光刻、镀膜、剥离、检测、封装……每天有500万只射频滤波器在这里生产出来,并供往国内外市场。

“2023年进入9月后,企业订单量持续上涨,持续保持满负荷生产状态。”企业负责人沈瞿欢介绍,自2021年迁址泛半导体产业园以来,企业紧盯市场需求,着眼世界,持续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做足技术储备,取得多项突破性研发成果,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
天通瑞宏的快速发展是区街数字经济发展的缩影。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区街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去年,数字经济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增加值增长21%,占比突破28%。
过去一年,区街以培育“241”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泛半导体、光伏新能源产业体系为抓手,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服务链“四链”协同,加快抢占发展制高点,向浙江省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奋勇前行。
以数字经济的主平台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为例,截至目前,园区确安科技、拓荆科技、中国中车等39个项目入驻,其中投产36家,预计全年实现产值超50亿元。

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数字经济产业化,还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成立于2005年的红狮宝盛原是一家传统装备加工制造企业,转型成为国际航空制造业的重要参与者,离不开公司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的决定。公司通过打造“智能工厂”,引进批量先进软件和智能化设备,以及国际领先的工业物联网(MES)技术,实现生产程序自动传输,设备数据自动化采集,实现实时、完整的供应链、生产、计划、财务等管控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这几年订单量稳定,也得到了国外客户的认可。目前正紧紧围绕客户订单需求,铆足干劲,抢抓生产。”红狮宝盛有关负责人充满希望地说,在新的一年里,公司将进一步提升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营商环境优化已步入新阶段
对企业来说,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作为海宁经济发展的主平台、主战场,在营商环境打造上,经开区一直不遗余力。
过去一年,区街全面落实海宁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18条”,发布《关于“最优营商环境”建设年的实施方案》,明确8项举措提升营商环境,做实做优营商环境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坚持政策纾困、助企破难“双管齐下”,在问题协调、人才招引、金融服务等方面进展有序。
“您好,这里是惠企服务热线967878,请问有什么问题?”去年3月,区街开通惠企服务热线967878,灵活运用“线上+线下”模式收集企业诉求,通过问题流转和会商,为企业答疑解惑,精准帮助企业分析匹配政策,将优质服务送到企业“家门口”。

企业成长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泛半导体产业园的企业都是轻资产,落地后会面临融资难问题。区街针对企业发展需求,积极与重点金融机构对接,与银行签订战略性合作协议,打造经开融诚供应链平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区街通过经开融诚供应链平台,及时在设备采购、原材料方面提供了2500万的资金支持,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浙江精瓷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幸好有区街的资金帮忙,才有了后面的融资。
据了解,精瓷半导体成立于2020年,主要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研发等,已与比亚迪等知名企业建立起稳定合作关系。近日,精瓷已完成A轮融资,金额近亿元。
去年年初,浙江贝纶丝线有限公司德国总部的大客户经理皮特和艾琳娜来到海宁,看到企业从原来的6条生产线增加到了9条,员工规模近百人,他们感慨,“海宁优良的营商环境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让企业发展得更快。忍不住要邀请更多的外国朋友来海宁。”

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已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8家,申报数量居全市首位;完成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104家,评价数量居全市前二;申报海宁级研发中心21家、嘉兴级研发中心14家、省级研发中心6家、省级研究院1家;新认定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1家,目前全市唯二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均为区街企业……
翻开区街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簿,一股“科技潮”奔涌而来,为推动区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截至2023年11月份,我们营业收入已达到2.2亿元,等袜业智能化工厂技改项目实施后,全年营业收入将达到3.5亿元。”浙江汉保利罗针织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周徐敏介绍,今年11月,公司申报了“袜业智能化工厂技改项目”,可形成新增年产2000万双功能性运动袜的生产能力,可以让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正成为区街企业决胜市场的不二法宝,正成为区街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去年,12月12日,区街首次召开企业技改推进大会,邀请100多家规上企业参加,积极动员企业创新。
会上,解读新出炉的《海宁经济开发区工业企业实施“零土地”技改项目奖励办法》,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叠加,给了本土企业、已落户企业更大支持。
“我们就是要千方百计激活企业创新活力。”海昌街道党委委员顾煜峰说:“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制胜未来的关键,才能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没有捷径,对此区街持续狠抓创新主体梯队建设。区街强化优质企业培育,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两个企业培育库,积极做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今年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3家。截至目前,区街优质企业总数及年度培育新增数都居全市首位。
奋楫扬帆启新程 凝心聚力谋新篇。新的一年,区街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三个年”活动,在创新驱动、改革突破、项目攻坚三大战略上深度着力,以更高目标定位、更高发展水准和更高工作要求,建强高层次产业体系,持续推动能级提升,在谱写高品质产业新城的现代化篇章中展现区街担当。
市传媒中心记者 | 刘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