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科学教育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今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等14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省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提升。一直以来,我市各校重视科学教育,通过科学课程教学提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等路径,推进科学教育改革。
学中玩 玩中学
学校科技节纷纷启幕
近日,“面向未来 科技启航”周王庙镇中心小学第十九届科技节开幕。
开幕式上,学生们亲身体验了一场有趣的科学魔法秀。如果用风力巨大的超大吹风筒来吹沙滩球,沙滩球会怎样呢?在水桶中装上清水,快速甩动起来,会不会变成落汤鸡呢?同学们大胆猜测,并以实验求证,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将一个个科学原理深植学生心中。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奥秘和趣味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探索求知的种子,等待生根发芽。

“水韵悠悠 科技筑梦”,近日,海宁市鹃湖小学第十七届科技节开幕。记者了解到,本次科技节融入水文化元素,本着“面向全体,注重实效”的目标,通过一个月时间,分年级开展各项活动。
一年级学生要挑战的是“水培植物”,老师请孩子们每人种植一盆水培植物,并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下它的生长过程。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项目是“轻功水上漂”——参赛选手将利用一根吸管、一张餐巾纸把回形针放入水中,并保持回形针不沉没。六年级学生化身“水务专家”,挑战项目“污水净化我能行”。他们将结合科学课的学习,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污水净化装置。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将通过科技小论文、趣味竞赛的方式进一步体验学习、创造、动手、动脑的乐趣,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海宁一批科学副校长亮相
科普,是点亮智慧之光的火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前不久,我市举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2024年海宁市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
活动中,我市一批科学副校长登台亮相,分别是↓
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陈张平
来自海宁正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何晨旭
来自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马占华
来自海宁市气象局的杨堤益
来自海宁市市场监管局的沈斌
来自海宁市中医院的李瑞芝
来自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的宋怡君
来自浙江嘉创空天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的秦嘉音
他们将分别担任海宁市实验小学、海宁市行知初级中学、海宁市盐官镇初级中学等8所学校的科学副校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工学博士陈张平与实验小学的缘分起源于今年5月。短短几个月时间,陈张平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和科技公司、科技机构等广阔资源,积极拓展学生、老师科技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他带领学生参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观摩浙江省智能车比赛,带领实验小学老师参观位于杭州径山的3000亩未来智慧农场,了解它通过人工智能控制温度、光照、水分等生产环境,预判病虫害,估算产量,调整成熟期等综合性智慧种植能力。

陈张平表示,作为科学副校长,未来,他将根据实验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继续拓宽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深入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做一个拥有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学生。

陈张平(右一)参观实验小学“鱼菜共生”项目
海宁两所学校上榜
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经过前期发展实践,今年上半年,海宁市高级中学、海宁市实验小学上榜浙江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海宁市高级中学是一所科技类“学术型”省一级重点中学、省首批一级特色示范高中、省现代化学校。近年来,海宁市高级中学充分发挥“学校是科学教育主阵地”的作用,积极创新,为科学教育做“加法”,打造科学教育的亮点。
学校致力于构筑立体式、特色化的科学教育课程群。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知识学习,更要有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熏陶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海高的科学教育融入德育立心的“引潮课程”、学术立智的“领潮课程”、实践立行的“弄潮课程”,形成精神与实践并重,知识与学识并举的立体式、特色化课程群。
学校积极打造“海宁名人-海高”“高校-高中”“社会-学校”“校友-母校”等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育人的科学教育新格局。
海宁名人辈出,其中不乏科学大家。2020年,海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反应堆及核电专家,祖籍海宁的叶奇蓁教授担任“科教融合专家顾问”。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宁人吴令安教授积极倡导“科学家进校园活动”。2023年,吴令安教授带领2位女物理学家举办了中国女物理学家巡回义讲江浙行活动,海高是此次巡讲浙江省两所中学中的一所。
近十年来,海高与清华、北大、浙大等知名高校深入合作。2020年以来,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博士生导师郑建华教授在海高建立“项目式学习实验班”,用自编教材给学生授课,深得学生喜爱。北京大学在海高设立“博雅大讲堂”,每年冬夏两季,北大多位科学领域的“大咖”来学校讲学,令学生神往。2023年,海高与浙江大学有了新的突破性发展,海高成为浙江大学“国优计划”的教育实践基地,助力科学教育学科优秀教师人才的培养。
“让每一个人卓越成长”是海宁市实验小学鲜明的办学理念。学校坚守五育并举,在教育教学管理、课程改革等多领域对科学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

2021年,学校成立项目中心,在科学教育工作中形成了校长统领,学科副校长分管,项目中心主管,教导处、教科室、德育处协助的4级管理模式。近3年来,学校平均每年投入15万余元于科学教育,每年引入1至2个科学特色项目,采用专项教师负责制,促进科学新项目的发展,如央馆实验室项目、鱼菜共生系统、科技长廊、科技劳动融合项目、中德环境教育项目等。
科技特色成为学校特色,体现之一是全体师生参与,达到科技教育普及化。学校开足开齐科学课程。除国家基础课程之外,学校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落实不同的校本与社团课程内容。比如低年级(1-2年级)以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主;中年级(3-4年级)以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为主;高年级(5-6年级)以发明创新为主。教学内容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体现了科技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普及型。目前,全校3600多名学生均能参与科技活动,参与率达到了100%。不仅如此,学校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思考。

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以“科教融合,学向未来”为目标,以项目化学习为引领,促进学习方式大改革。在综合化学习、SETAM教育、人工智能、科教融合、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科技教育活动。在这样的创新举措之下,近年来学校在科学教育中也取得了诸多荣誉,如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测试基地、考试站点,大疆教育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基地,浙江省科技体育特色学校,浙江省STEAM项目化试点学校。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袁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