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海宁市全力跟踪科创服务支持,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推动全市科技企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持续不断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和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均列全省第一梯队,1-8月规上工业研发费用63.2亿元,位居嘉兴首位。 一、加强资金保障,在激励企业研发上探索新路径。推动政策优惠应享尽享,推出高企研发奖补“免申即享”政策兑现模式,即对符合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奖励的企业,简化奖励申报流程,不需要企业提交申请材料,通过部门联动协查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资料来核实企业是否符合“免申”要求,今年科技口上已兑现专项7219.17万元,完成预算的68.75%,惠及企业446家。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将科技项目“择优立项制”改为“备案立项制”,取消“申报后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立项”方式,由企业自行常态化提交备案,在申报项目符合申报条件时即可立项备案,项目申报流程简化50%以上。,晶科能源(海宁)有限公司、火星人厨具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成功牵头立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争取国家项目经费4000万元。 二、推动平台建设,在产业集群赋能上彰显新优势。通过修订科技新政3.0中对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的支持,加大对经编、皮革、家纺等3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奖补,对其给予150万元至300万元的资金奖励,并争取到省级资金2000万元,进一步帮助其完善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公共服务等全方位服务体系,为集群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要素保障。各综合体已集聚创新服务机构180余家、大院名校创新载体10余家、服务产业集群内企业4000余家。如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为载体,与苏州大学共建海宁现代纺织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孵化了海宁中纺面料科技有限公司,帮助其先后参与了东京奥运会国礼“真丝织锦香囊”的设计制作、杭州亚运礼服开发制作并获得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 三、优化创新生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重塑新机制。以优化技术转移人才供给结构、探索构建技术转移服务评价体系为主线,重点打造技术经纪人潮城会客厅,开展系列化的分享培训和交流活动,于嘉兴首创建立技术经济协同创新联盟,首批邀请40家市内外顶尖高校院所加入。形成“235”金字塔型技术转移人才结构体系,即培养一支由“20%高层次科技人才、30%企业人员和50%综合服务人才”构成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促进“科技服务”与“科技需求”有效对接,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今年1-8月已对接企业63余家次,征集企业关键技术需求48项,今年全市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29项,签约金额累计超305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