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 截至2023年底,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699.05亿元,负债总额2162.23亿元,国有资本及权益总额1323.2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8.5%。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3年底,全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537.60亿元,负债总额32.07亿元,净资产总额505.53亿元。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截至2023年底,根据我市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数据统计,全市国有土地面积54.22万亩,其中农用地2.65万亩,建设用地24.98万亩,未利用地26.59万亩。全市水资源总量4.39亿立方米,国有林木蓄积总量13.63万立方米,国有森林面积2.79万亩。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践行使命担当,服务全市中心大局 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深入开展“四敢争先•九大争锋”行动,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抓发展。市属国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47亿元,重点推进G525国道海宁段改建工程、百里钱塘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红利,市城投集团成功发行我市首笔科技创新公司债3亿元,钱江生化成功发行嘉兴地区首笔国企绿色公司债6亿元。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沪杭高速许村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制定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海宁方案,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国家和省方案落地,成立人才科创集团,航空装备产业园、生命健康创新园竣工,杭州湾智慧医疗产业园、电子信息创新园投用,推进重点产业深化合作;与钱塘区、临平区、上海临港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助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2.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国企转型发展 启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重点改革任务落地,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进国企战略性重组,形成“1+X+Y”国有企业营运框架,构筑多层次投融资主体及多元化的公司框架,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组建供应链公司、新材料公司等,积极开拓保理服务、科技平台、资源化利用等创新领域,实现国有企业向市场化运营主体转变。如市交控集团依托杭海城铁逐步形成道桥出行、临港物流、轨交开发、油气经营、置业服务五大主营板块,2023年经营收入突破26亿元。推进国企数字化转型,发布“海宁市国资信创云”,率先在市属国企实现停车数据资源入表。专班化推进各国有企业高效落实投融资体制改革,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平台基本实现国有企业实体化运营。改组组建海宁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获AAA主体信用评级。截至目前,全市主体信用等级AA及以上国有企业达22家。加大存量资产清查盘活力度。 3.优化基金布局,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持续壮大产业基金规模,充分发挥基金引导带动作用,重点投向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基金投资运作管理的意见》,引入产业基金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进一步规范并加强产业基金的统筹管理。整合组建规模超百亿元的“新兴海工程”母基金,参与组建嘉兴高端装备母基金、科创母基金,打造“基地+基金”“人才+资本”的特色产业招引模式。通过基金搭建政府、产业、企业生态模型,提供政策、融资、上市等增值服务。 4.健全监管模式,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市属国企综合考核体系,“一企一策”制定综合考核指标和目标任务;完善出台《海宁市市属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薪酬核定办法》,建立与国企综合考核紧密挂钩的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动三项制度改革,修订完善国有企业员工招聘及用工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国资国企监督管理制度,出台国企资产评估、商务招待、参股管理、债务风险管理等监管制度,强化对市级国有企业全过程监督管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梳理制度565项,新修订制度69项,完善制度124项,常态化推进市属国企内控管理情况检查、国有资产管理规范性检查等。加强债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三个指标,一个机制”的国企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实施全方位、全流程、全周期预警提示管理,累计对15户次重点关注企业(单位)下达提示函,5户次重点监管企业下达整改函。深化清廉国企建设,推进市属国有企业作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整改问题38个。 (二)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1.夯实资产管理基础 继续推进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完成40处房产产权过户,涉及面积26.69万平方米。开展镇(街道)资产出租管理情况专项检查,发现问题49个。开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核查,排摸超标准配置、违规配置等情况,进一步规范资产配置管理。大力推进交通、水利、市政等公共基础设施清查入账工作,2023年新入账交通基础设施4.77亿元、水利基础设施1.25亿元、市政基础设施138.47亿元。启用政府投资“数字财政”系统,加速推进在建工程转固,全年完成竣工财务决算批复项目78个,批复金额28.18亿元。扎实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报、月报工作,通过政府网站等渠道及时公开国有资产管理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提升资产盘活效益 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加速推进国有资产盘活利用,着力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实行“公物仓”常态化运营,累计入库资产3793件,对外调剂3754件,节省财政资金959万元。开展“公益仓”试点建设,出台《海宁市市级公益仓捐赠管理办法(试行)》,打通国有资产向社会捐赠通道,完成嘉兴地区首笔“公益仓”物资捐赠。打造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库,已征集科研仪器设备216台,累计服务企业1200余次,为企业减负超1.2亿元。持续推进国有资产盘活专项工作,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累计盘活房屋9431平方米、车辆9辆、办公设备家具5324件,支持现代社区开放共享运动场地和停车位1347个,取得盘活收入3560万元。 3.强化资产监督管理 创新构建大监督体系,与纪委、巡察、审计等其他监督贯通协调,一体推进财会监督工作。围绕“财会监督年”活动,做深做实财政监督检查,开展地方财经纪律重点问题专项整治,聚焦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等9类问题开展自查自纠;结合日常管理和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开展13项专项检查,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42份;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检查,通报13类398个问题并督促整改。实施财会数智监督工程,持续深化预算一体化系统、浙里基财智控系统、基层内控云平台等数字化监管项目运用,增强重大风险识别能力。推进镇(街道)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平台应用全覆盖,构筑“数据全面共享、预警及时生成、整改迅速到位”的动态监管闭环,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4.服务社会事业发展 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截至2023年底,全市学校校舍面积214.0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51.51亿元,生均教学(实习)仪器6080.62元,生均图书40.25册,生均运动场地9.56平方米;全市文化设施建筑面积76.31万平方米,图书藏量250.08万册;全市国有卫生健康机构固定资产总额27.70亿元,开放床位数3979张。不断优化资源布局结构,推动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发展。静安全民健身中心、射击馆新4号馆、长山河水上运动基地、亚洲举重训练中心全面完工,实现“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村社全覆盖,成为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 (三)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统筹推进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持续深化单元详细规划和重点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开展全域详细规划实施评估,形成全市详规单元划分方案。启动海宁站-金三角单元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伊嘉塘、三桥园区等重点城镇单元详细规划评审和报批;完成鹃湖科技城重点片区详细城市设计方案调整和伊嘉塘区块、城西CBD区块城市设计深化完善编制工作。按照“按需编制、应编尽编”原则,完成8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 2.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 全年共计获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664亩(其中计划指标2209亩、跨省增减挂钩指标200亩、单独选址1241亩、建设用地复垦指标1846亩、省政府督查激励100亩,省重大产业项目奖励指标68亩)。全年完成国有土地供应7673亩。全年盘活供应存量建设用地3864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568亩,腾退收储建设用地7256亩,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122宗3909亩,累计推进开工项目91宗5096亩、竣工项目145宗6429亩。2023年单位GDP建设用地面积20.64平方米/万元,较上年下降1.04平方米/万元,下降率4.8%。持续抓好非农业万元GDP用水量节水考核、水质监测、重要饮用水源地安全达标评估等工作。加强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管理工作,严格办理林业采伐等征占用手续,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维护生态安全底线。 3.统筹实施生态保护修复 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2023年在全省各县(市、区)年度绩效考评排名中位居全省第五。硖石街道军民全域整治项目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被评选为2023年省级精品工程,并获得省办公厅督查激励。马桥街道等4街道(镇)土地综合整治入选全省十个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共同富裕基本单元建设入围案例。5个“千万亩方”项目荣获省级优秀永久基本农田连片整治项目列嘉兴第一。完成海宁市中分山矿区废弃矿山修复工程嘉兴市级验收,完成海宁市神仙湖矿区修复方案专家论证。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一期(盐仓段)完成形象投资8.6亿元,二期(尖山段海塘)完成形象投资3.16亿元。持续推进幸福河湖试点县建设,实施江河安澜提质、河湖生态保护等五项行动,亲水圈覆盖率达92%,长水塘·硖石市河、许村镇龙渡湖获评浙江省美丽河湖,海宁市成功入选2024年全域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县。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工作,全市新增国土绿化面积50亩,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000亩,创建浙江省“一村万树”示范村2个。落实“人防+技防”工作措施,贯通用好“耕地智保”“天巡地查”应用场景等数字化平台,扎实做好土地卫片执法监督检查,完成1245个卫片图斑的核查。 积极实施土地供应差别化管理,对101宗3738亩工业、服务业用地实行《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合同》+《项目投资管理合同》双合同履约监管;对83宗3505亩工业项目实施带亩均投资强度、亩均销售、税收土地出让,纳入“3+5+X”的分阶段评估产权管理模式。加快水资源配置改革步伐,对全市70家D类企业实施差别水价,严格执行“三类8档”阶梯式水价制度。扎实抓好水资源费征收和减免,全年共征收水资源费2326万元,落实省级节水型企业和省级节水标杆企业减免优惠112万元。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项目,海宁市经编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项目正式运行,中水回用日处理2.5万吨。2023年度再生水利用量127万立方米,其中尖山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量45万立方米。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突出抓好国企改革,持续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加快产投集团组建步伐,引导各集团推进产业化转型,重新梳理企业资产、营收结构,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深耕主业,对市属国企主业实施动态调整和差异化管理,突出非主业投资管理刚性约束,通过同质业务横向重组、合并同类项,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强体”。持续推进镇属国企实体化运营,丰富企业经营业务,拓展产业投资、物业增值、园区服务等业务范围。聚焦存量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标准厂房、仓储物流、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等优质资产,加快推进资产盘活,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政府产业基金体制机制,提升基金运作质效,集中投向“241”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开展竞争类国有企业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国有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发挥内控机制在依法合规治企、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和问题整改机制,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完善综合考核工作机制。 (二)持续强化资产监管,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质效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制度,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全链条管理制度体系。强化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的有机结合,建立存量资产与新增资产配置预算挂钩机制,从严控制新增资产入口,提高资产配置科学性、合理性。明确管理权责,摸清资产底数,持续推动交通、水利、市政等公共基础设施入账。深化“公物仓”“公益仓”应用,多渠道扩充入仓资产种类和数量,提高在仓资产周转率。扎实推进资产盘活工作,进一步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创新盘活体制机制,推动国有资产有效盘活利用。开展“财会监督加强年”活动,高质量推进财政监督检查,强化财经纪律刚性约束。启用“资产共享云”系统,持续深化预算一体化系统、基层内控云平台等数字化平台应用,以数字赋能国有资产高效监管。 (三)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完善“两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推进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大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立项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科学编制国土绿化空间布局规划,将造林绿化空间明确落实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面推行林长制,建立健全督查考核等制度体系。开展森林系列创建活动,推进新一轮“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创建省示范村2个。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不断健全长效保护机制。部署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对全市水域空间、地表水储存量、地下水资源开展全面调查评价。强化执法监察,高标准规范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