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宁,“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服务点,悄然成为解决群众和企业办事难题的“金钥匙”。据统计,今年1月至11月,全市“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件量为167件,已全部办结并答复,满意率为100%。其中,经协调、破难后办成的有139件,占83.23%。 
来自四川的何女士,婚后到海宁定居,户籍也迁入了海宁,因家庭原因,她去了乌鲁木齐工作,一直在乌鲁木齐缴纳社保。今年,何女士到了退休年龄,但因为不符合乌鲁木齐办理退休的条件,没能成功办理退休。何女士想到自己户籍在海宁并且曾经在海宁缴纳过社保,于是电话联系了海宁市马桥街道先锋社区询问。村社代办员多方问询,最终确认何女士符合海宁失土政策,帮助何女士办理了社保转移手续,增加6年社保缴纳记录后,顺利完成退休手续办理。 办不成的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需要跨部门协作才能解决。海宁自2022年3月起,在市级、镇(街道)共设立13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穿针引线、弥合空白地带,打通多部门协作渠道,确保每一件事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除了解决具体办事难题外,海宁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还通过收集和分析群众反映的问题举一反三,建立相应的联动处理机制。这样一来,再遇到类似情形时,无须办事人“多头跑动”,接待窗口后台即可联动处理、一次办成。比如,海宁某培训有限公司因政策变动及物业用房性质原因,无法办理消防手续。后经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牵头,先后召集文旅体局、教育局、住建局、资规局开展3次专题协商,就文件解读、房屋性质、政策衔接等事宜展开讨论,最终,协助申请人完成证件办理。通过这件事,从解决一件事延伸至办好一类事,进一步优化了政务服务流程。 
在优化企业服务方面,“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海宁某集团将艺博家居城1800套自持商铺进行抵押融资,但由于银行使用的线上办理平台因录入数据量过大导致系统卡顿、无法办理,企业及银行工作人员向长安镇便民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寻求帮助。该窗口迅速制定个性化帮办方案,经过综合受理窗口和后台审批人员4天加班加点,完成1800套商铺抵押登记手续办理,助力企业融资4.5亿元。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是海宁优化政务服务由“办得成”向“办得好”的转变,更是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的重要举措。该窗口确保群众的疑难事“有人管”“能解决”“不白跑”。同时,问题诉求实行“登记—受理—处理—办结—反馈”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一件事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下一步,海宁将加大部门资源整合,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推进“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设常态化、合理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强化“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与常规政务服务端口衔接,聚焦企业发展和群众生活中的高频事项,探索灵活弹性的办事渠道,持续提升全市政务服务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