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4年 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海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1月17日
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
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创新提升年、改革突破年、项目攻坚年”活动,锚定农业强市建设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重大项目推进、美丽经济蝶变、福寿螺治理、打击非法捕捞、耕地地力提升、农业低碳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通组道路改造提升、英才培育等十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年力争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保持嘉兴第一,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加7%以上,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一、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 (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耕地保护责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30.1万亩、总产量2.515亿斤以上。完成全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县创建。探索建立规模种粮主体星级评定,评定结果与种粮户的政策享受、土地经营权、评先评优等挂钩。推进种业振兴,招引规模种业公司3家以上,持续发展粮油制繁种面积,积极申报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创建。发展稻田新型综合种养5000亩、总量超2万亩,争创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县。 (二)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推进“生猪提能、家禽提质、湖羊提档”,建成金扬现代化肉鸡养殖共富基地和长安生态共富智慧湖羊养殖基地,全市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0.45万头左右,年出栏7.5万头,家禽和湖羊年出栏分别稳定在1000万羽、8万只左右。积极创建省级家禽产业集聚区。建成保障型蔬菜基地4200亩。 (三)加强农田建设管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新建0.9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协同推进“多田”套合,出台《海宁市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加强粮功区建设管护,完成粮功区储备区划定面积不少于1260亩,探索粮功区调剂补偿机制。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二、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 (一)做优全产业链发展。编制《海宁市农业产业项目空间规划》,完成农业招商引资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加快农业经济开发区农业双创中心、光禾智谷等项目建设,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实现“筑巢引凤”。加快推进20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中新开工13个、续建7个,全年完成投资10.4亿元,其中一产有效投资3.3亿元以上。办好世界花园大会、农民丰收节、农业经济洽谈会、土特产展销会等活动。大力发展粮油、花卉、菌菇、水果等特色优势农业,赋能斜桥榨菜、盐官汪菜、黄湾柑桔,形成品种、品质、品牌、数智出彩的“四彩农业”,打造省级土特产优势区1个,培育省级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农产品2个。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小吃,探索农产品预制菜制作与营销。 (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全年实施省级“双强”项目4个,争创省级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1个。争取承办全省农机安全事故演练现场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教融合联盟作用,不断完善“七一”院校镇街农业科技合作模式,全年解决农业技术难题10项以上,实施产业团队项目10项以上,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签约3家以上,每千个农业从业人员至少拥有专业基层农技推广员6名以上。完成首席专家及农技指导员新一轮聘任,强化农业产业团队考核。实施农业数字化改造与示范创建行动,打造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家、未来农场1家。 (三)壮大新型农业主体。培优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持续提升企业规模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联农带农能力,培育市级(含)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推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加快农业主体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修订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深入开展农技队伍知识更新行动,创新实施“海宁园丁”“海宁薪农匠”双品牌培训战略,全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900人,农民中专生50人,招生农民大学生20人。实施千名农创客培育工程,全年培育农创客280人。试点开展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继续做好农村指导员工作。 (五)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样力度,全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认真做好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业安全生产事故。推进羊定点屠宰。推进农业领域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严格依法行政,严厉打击涉农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福寿螺、加拿大一支黄花等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力度,持续保持打击非法捕捞高压态势。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 三、坚持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首要任务 (一)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星级共同富裕村长效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化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聚焦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和河塘沟渠三个重点区域,推动农房改造、管线序化和村道提升新三大行动,以现场会、擂台赛等有效载体和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月度暗访和季度督查机制,绿色秀美村稳定在80%以上,红色问题村保持动态清零。继续实施通组道路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完成70公里。 (二)持续推进示范创建。学习和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城乡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环境美、形态美、人文美、共富美的“四美乡村”,建成一批机制更全、活力更强、产业更旺、成色更足的乡村振兴市域样板。编制《海宁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未来乡村)规划》,推进3个省级未来乡村和10个嘉兴市级未来乡村创建,完成“浙里未来乡村在线”省级数字化平台试点建设。扎实开展省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创建省级和美乡村示范镇1个、特色精品村5个、达标村30个,打造嘉兴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重点村3个。重点打造嘉兴市级和美乡村示范片区1个。探索“EPC+O”模式,推广“集体+公司”模式,引育乡村运营团队,多维度挖掘美丽乡村特色,多渠道开发乡村旅游商品,持续推进美丽乡村颜值变“产值”。 (三)深入发展绿色农业。推进长安牧光互补项目建设,谋划袁花镇双丰村农光互补项目。推进肥药减量增效,实施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2.1万亩,创建省级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2个,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3%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2%以上。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创建,新增绿色食品5个,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2家。 四、坚持把强化农民增收举措作为重中之重 (一)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推进第八轮强村富民计划,用好“强村十法”,以做优“飞地抱团”发展经营性物业为重点,创新“强村+弱村”共富、“集体+村民”众筹、“股份+积分”增收等模式,谋划实施镇级抱团项目3个以上。严控村集体经济公益性负债,确保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全覆盖。 (二)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深入推进全省共同富裕堵点难点问题“揭榜挂帅”、百村万户试点,全力实施“10万农民变股民”培育计划,积极谋划共富体建设,力争到年底共富厂房项目农户入股超4000户,低收入农户参与农业标准厂房实现全覆盖。制定新一轮低收入农户共同富裕扶持政策,创新设立农业领域共同富裕发展基金,为低收入农户构建虚拟入股模式,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走在嘉兴前列。 (三)激发农村改革活力。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建立农业“标准地”储备库,试点打造一批具有海宁特色的“农业标准地”项目,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地项目6个以上,积极争取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县。深化宅基地改革管理,加强闲置农房应用系统推广使用。深化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完善“股份分红+善治积分”模式,持续打响“四共四筹”乡村治理品牌。做好农村普法工作。迭代深化“五廉协同”行动,推进清廉村居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系统建设和推广。 五、坚持把先立后破改革作为发展之基 (一)以融合用地改革助推产业发展。强化部门协调,打破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割局面,实现资源和政策联动共享,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和跨空间的组织协同,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项目落地,全年确保开工建设3宗以上,争取承办嘉兴市级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场会。 (二)以投融资改革拓展产业投入。充分发挥各部门资源优势,探索“变补为投”发展新路,统筹财政农业投入,培育国有农业投资主体,发展农业厂房等设施,引导农业企业拎包入住。结合农业重点项目,合理安排投资计划,建立项目清单和融资清单,创新融资方式,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三)以农业扶持政策完善确保持续发展。强化政策调研,坚持系统谋划,修订出台粮食产销、农机购置、美丽乡村等补助政策,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环境。聚焦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完成新一轮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制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活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四)以秸秆全链应用助力低碳发展。推进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完成5个农作物秸秆高值化利用收运贮体系中转点建设,建成投运3个农作物秸秆终端利用项目,全市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量2万吨以上。启动国家级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综合利用重点县创建。 六、坚持把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作为根本方针 (一)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三农”队伍变革重塑的必修课,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主题教育学习成果,拓展深化学习机制,创新理论宣讲、学习沙龙、实地调研、互动交流、活动体验等多样化方式,提升学习实感实效,推动学习调研成果在“三农”领域落地生根。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大党建工作指导力度,规范党员发展,建立完善党员示范岗、责任区、突击队等有效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难点,运用支部书记领办党建项目、党建联建等载体,实施“深耕三农·双建争先”工程,强化党风廉政建设,提亮“潮城三农”机关服务品牌,推进党业融合品牌创建行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和战斗力。 (三)重塑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健全完善月晒季比考核机制,将业务工作推进情况与干部评优挂钩。以十大专项行动为抓手,以重点项目领导联挂制为依托,以重点工作清单化为突破,构建班子带头干、中层比着干、青年抢着干、全局干部携手干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