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走进位于海宁市丁桥镇的浙江晶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仍有不少人在坚守岗位。这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从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一路发展,如今已成为国内备受瞩目的行业之星。
“当初是看好海宁光伏产业潜力才来的,今年公司还要有大动作,我们留守的肯定要继续拼!”说这话时,企业负责产品研发的总工程师杨金海整个人都透着精神劲。


处一隅而观全局,当下的海宁是让人振奋的。岁末年初,来自海宁市经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海宁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818亿元、增长10.8%;规上工业增加值537.8亿元、增长14.8%,增速领跑全省44个工业大县。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的当下,海宁工业经济发展何以能交出这份漂亮成绩单?
显然,离不开诸如浙江晶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家家企业的聚力而为。然而深挖背后的原因,潮城大地上的诸多发展理念引人深思。

正如下一盘棋,落一处妙子很重要。懂得顺势而为,下好先手棋也非常重要。往“高”攀升,向“新”进军是海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一招。
眼下,和浙江晶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一样充满干劲、快速发展的,还有位于海宁市经济开发区泛半导体产业园内的奕瑞影像科技(海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奕瑞科技”)。
作为科创版上市公司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奕瑞科技的落户曾是海宁项目推进史上的一段佳话。

“2020年底我们在海宁自建工厂,园区组建专班服务,政府开通绿色通道助力,我们从拿地、项目开工到投产仅用一年时间,这样的速度让人惊叹!”
尽管无数次对外介绍过企业投产故事,言谈间,奕瑞科技行政总监金升才仍不时透露出赞许和骄傲之情,“所以每次有投资方来海宁考察,我们都非常乐意现身来说一说,分享这边好的营商环境!”

最近,来到总部位于黄湾的正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管是新车间还是老车间,订单非常饱满。智能化的车间内,虽然人员不多,但整个生产显得忙碌而有序。
企业海宁基地总经理刘古岩介绍说,目前海宁基地一季度已经满产,二季度海外订单也在陆续签订中,大家都在加班加点赶订单,春节也是不放假的。

实际上,这些年,海宁全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抓牢光伏产业、泛半导体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风口,聚力建设智能光伏产业集群核心区、打造半导体未来产业先导区等,成效已经十分明显。
通过做大做强晶科、正泰两个光伏主企业,以光伏电池、组件为核心开展“产业链招商”,已构建起“光伏+储能”融合发展模式;智能光伏产业列入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是嘉兴唯一获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五星评价“大满贯”的地区;2023年泛半导体产业规上产值突破250亿元,成为国家大基金在全国着力打造的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基地。

如果说,海宁在新兴产业上主打一个“进”字,面对传统特色产业则更多求的是“稳”和“转”字。
经编、家纺、皮革产业等曾是海宁的发家产业、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如何让其在新时代持续闪耀?推“陈”出新,谋求“蝶”变,成为海宁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招。

2023年4月,马桥经编园区迎来了一批全国各地的企业朋友,他们都是来参加2023第二届长三角(海宁)潮露营生活季,走进海宁露营装备材料基地参与产业链专场对接活动的。
马桥经编园区是全球经编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方,紧抓近年来的“露营热”,园区升级工艺、力推智造,大力发展时尚纺织产业和纺织新材料产业,广泛应用于户外运动服装,以及帐篷、天幕、充气床垫、充气划艇等户外运动产品,园区也成为了全国重要的露营装备材料基地。

当年5月,一个悄然变化也在许村发生。许村镇的张永明迈出了大胆的转型步子,投资两千万从国外进口20多台提花机器,加上原有的,他的企业提花机总量达80多台。而到9月,他的企业有一半机器都在生产马面裙面料。
不光是张永明,社交圈爆红的马面裙,彻底点燃了许村纺织产业。当年下半年,当地有上千台提花机加入马面裙生产队列。
许村,有坚实的纺织产业集群,知名全国的家纺专业市场,历史悠久的织锦缎工艺。把传统工艺以国潮马面裙形式进行复苏,是海宁家纺企业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谋变的行为。
实际上,无论是马桥经编产业,还是许村家纺产业,积极转型背后,一直有着无形的指针在用心指引。近年来,海宁聚焦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向时尚产业转型提升,2023年又出台《关于支持传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有力吹响了向千亿时尚产业进军的号角。
当年,皮革、经编、家纺等产业回暖向好,海宁获得全国时尚产业推动奖,全国仅4家。

有计划的人生,往往走得更加明朗;有目标的城市,才能创出更好未来。
工业经济发展上,海宁向来不缺谋划。
从曾经的“四个轮子”一起转,发展乡镇企业,到实施“兴海工程”,块状经济大放异彩,再到发出“工业强市再出发”号召,唱响“工业强市是奋斗出来的”最强音,吹响“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号角,直至“142”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无不显示着海宁一以贯之抓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然而受三年疫情冲击,一些行业发展依然困难,如何发力“破局”?
海宁用心梳理“突围”路径、奋进举措,2023年1月,一场“新兴海工程”大会,吹响了海宁工业强市再跃升的号角,要用四年时间着力打造全国时尚智造名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全省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一城一地一区”,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传统制造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的海宁模式,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沿着这份谋划,2023年的海宁是拼搏的、奋进的、热闹的。开展“工业跃升年”活动,发布《“新兴海工程”管理办法》等,开启八大倍增行动,进行高质量发展、工业跃升、招大引强、营商环境等“九大争锋”竞赛……
2023年下半年,不少关注海宁发展的人突然发现,海宁的“142”产业集群变成“241”的提法了。
根据原本谋划,“十四五”期间,海宁要形成“142”产业集群,即做强1个1000亿元级时尚产业,壮大泛半导体、高端装备、光伏新能源、新材料4个500亿元级产业,培育生命健康、航空航天2个100亿元级产业。

“2023年,海宁光伏新能源产业是超预期发展的,储能产业迎风而上,但也有些产业发展不如预期。”海宁市经信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邵雪慧表示,经相关评估,“142”产业布局迭代优化为“241”产业布局,即推动时尚产业、光伏新能源达到1000亿规模,泛半导体、储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达到500亿规模,生命健康达到100亿规模,航空航天产业纳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内重点发展。
倒写数字,大写发展。这是海宁审时度势的谋篇布局、争先攀高的发展变招,更是一场全新的冲刺之战。把规划刻在案头,融入行动,给未来一个美好约定!
部分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来源丨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