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经过审核,海宁书协温大鹏、姚晰频、朱利国3位会员成功加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他们有的从小受书法熏陶,接受过专业而系统的书法教学;有的出于自身爱好,在生活中兜兜转转,依然割舍不下与书法的“情缘”;有的44岁才正式系统学习书法,终于实现在退休前加入省书协的目标。
《文心雕龙·时序篇》节录入展“浙江书法奖 陆维钊奖——第十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提及自己的学书经历,脑海里首先浮现出的是一支钢笔和一摞书。钢笔是爷爷的,儿时的晚饭后,常常拿起爷爷的钢笔在他的稿纸上写写画画。他会给我写上几个字让我照着写。爷爷的字写得好,当时我就觉着比课本上的字有劲。后来才知道爷爷的字是颜体的底子,一直到现在看他留下的字,感觉自己还是写不过他老人家。鲁公行书,他写得技法精当,醇和从容。
在爷爷的指导下,我开始写《玄秘塔碑》和《颜勤礼碑》,在报纸、草纸上提按顿挫,自我感觉良好。某日竟跟家里要了钱,到供销社买了大白纸裁成小块,准备写作品了!记得我写作品的时候,全家人居然很郑重其事,留了安静给我。作品完成后贴在了小房间的两面墙上,以后,母亲每次去小房间都会说:“写得好,以后考中文系!”
“不可一日无此君”,往后的岁月,书法就一直伴着我——和同龄人一起切磋、谈论、学习;和同学一起欣赏爷爷及其友人的书法和他们的来往信件;结伴去拜访书法写得好的老前辈;跑好几路地去周围村子或野地里看门楼匾额、寻找碑碣;一起旷课去寻找某户人家大门上贴着的春节过后残破的“梅花篆字”对联……书法确实给我的少年时期增添了不少乐趣,以至于后来无论学业如何紧张繁重,仍然割舍不了她,反而对她的感情越来越浓。从书法中,我能想象一个古人儒雅凝思的神态,能感受到爷爷温暖的手掌,能看到母亲饱含欣慰和赞扬的目光,能分享同伴们切磋之后的欢乐和信任,能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围绕书法的感情就这样积聚了,这也是我最终选择书法高考的根底原因。
2000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得到了书法史论和技法体系的系统学习,初心得以驰骋,学习刻苦,乐此不疲,废寝忘食。大学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系统全面的知识构架,技法和理论同时进行,兼修古文字、古代文学等相关课程,为以后成为一个书法教育者或书法工作者、书法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不太倾向于对某体某家的深挖去参展参赛。涵泳其中,我对书法史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各种书体的渊源流变有了更为合理的学习和体悟,对书法的博大精深不断增添着敬畏与崇仰,在活生生的经典中不断感受着古今的人间故事、人生情感和境界修为。

现在的我,对书法的感情是从小积淀下来的,学习书法的方法是读书时老师给的,在学思中不断磨砺着自己的心性和积累着学养层阶。最近几年,我写汉隶摩崖为多,临摹多于创作,其实还是在学技悟道的过程中,注重系统,追其源流,在学与思中平衡着也纠结着学术与艺术的投射强度。书法家不是速成的,精品不是简单勾兑出来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才能走得更远。
学习摩崖的同时,简书、帛书、汉碑、砖瓦、印章文字其实都在写,这些文脉和书脉相通,作品离开诸多精彩作品的熏陶滋养怎会醇和正大?今后几年,自己的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重点依然会停留在汉代书法上,因为汉代书法在书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含有书法艺术起源时的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古代美文三篇》入展“浙江书法奖 陆维钊奖——第十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对于书法,算不上幼承庭训,也是从小就喜欢。苦于未曾系统学习,只有一本刊刻的《多宝塔》碑作为临习范本。而后忙于学习、工作、生活,直到2013年,44岁之际,因想在自己的画作上题款,才找到吴雷达老师学习书法。一见到吴老师拿出的钟繇《荐季直表》就暗自思忖:估计书法会伴我一生了!
果然,从那时起,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临帖是雷打不动的,有时候双休日就变成了“双写日”,从早到晚分3个时段,累计一天写8-9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尤其面临春赏花海秋登高的季节,真有点“辜负如来辜负卿”的歉意。

书法不同于写诗,仅炼脑足矣,书法需要手脑并用,脑子想到并不意味着手能做到,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由于腰椎问题,我只能坐在小凳子上就着老式电视机柜写,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时间精力上的投入,但有时候一分耕耘并不能换来一分收获,就是方法的问题了。于是,我求教法书法帖,请教老师道友,观摩讲座展览……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深钻笔法字法章法,勤临苦创。
有时候心手双畅,写得一幅作品,哪怕是A4纸那样小小的一张,也能带来登顶见云的愉悦,而且是久久的愉悦。这种愉悦,一直要到自己觉得审美疲劳的时候才会消失,然后,继续新的审美攀登。所以,西方有语云,“外源性多巴胺不是真正的快乐递质,内源性的内啡肽才是”,不无道理。
2023年八九两个月,正是不动自汗的酷暑时节,我连续创作了4幅四尺对开的小字作品,每一幅都在千字以上。命运给到我的奖励也是丰厚的,连续入了两个省级展览,其中一个还是重量级的省书协中青展。2023年11月份创作的4000多字的四尺整张,投了5年一次的十三届国展,自知入展无望,权当练笔吧,也算不负钟爱。
《宋词数首》入展“浙江书法奖 陆维钊奖——第十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在柔和而又明亮的灯光下,铺开一张洁白如雪的宣纸,闻一闻这宣纸和墨汁的香气,轻轻提起毛笔,在宣纸上挥毫书写……这大概就是我徜徉于书法的海洋中的情景。每当此时,我都能特别感受到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但同时,我也能回味出这一路的“酸甜苦辣”。
自从初中时看到别的同学写得一手好字,心中便是羡慕不已,当时居于乡下,对那时的我来说,去县城的书店是一种奢望,而乡下书店也难觅字帖。初中毕业时,偶然看到一则中国钢笔书法”编辑办的招生启事,立马报名参加。教材是上海著名硬笔书法家顾仲安先生编写的,经过学习,我对书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来自己也开始尝试写毛笔书法,那时候没有老师,全靠自己摸索很难找到其门路。机缘巧合,1987年,有个朋友对我说:“你那么喜欢书法,《浙江日报》有个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杭州分校的招生启示,你看一下!”我看到后马上写了一幅作品寄到杭州报名,居然被选中了。
那时,我已在海盐造船厂上班,每个月都去杭州面授。为节约时间,我下班后立即坐上轮船,坐一夜,第二天一早到杭州,晚上再坐轮船回海盐。现在想来,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所幸在书法上得到了诸多老师的指点。3年的学习让我真正了解了中国书法艺术,其博大精深及艺术魅力如同沼泽一般让我越陷越、逐渐痴迷。
数十年来,我也曾在忙碌的生活中搁置过书法写作,然而内心的这一份痴迷让我终究割舍不下。我相继参加过崔学路先生的隶书研修班,周慧珺书法研究院的“周艺社”,使我眼界大开,受益终身。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21年,我投稿了“海宁市二次书法展”,顺利进入了海宁书法协会。自此我便有机会向葛曙明、张标等各位老师请教。
2022年,我的作品入选“贺知章杯——永恒的乡愁”全国书法篆刻主题展,这让我对书法的信心倍增,也让我尝到了书法的“甜”。与此同时,有幸成为市文联和书协主办的“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名师指导下,我逐渐对书法的线条、章法及形式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今回想,书法真是让人酸甜苦辣尽数尝尽。正如周慧珺先生所言:“书法是一趟苦旅,我一生都在艰苦跋涉中,不知何处是尽头,然而倾此生为斯事,我无怨无悔!”书途之艰难,唯有学书之人能感同身受;书学之乐趣,也唯有书道之人乐不思蜀。我亦当如周先生一般,凭着一颗对书法的痴迷之心,倾此一生摸索学习书学之真谛。
市传媒中心记者 | 袁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