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目前已经完成建设,预计将于今年7月正式投产。”近日,位于经济开发区的立昂东芯微电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提起项目进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立昂东芯的这块项目用地原属于4家企业。因生产效益低下,我市于2020年左右先后谈判收回土地,2022年引进立昂东芯。新项目投产后预计年税收达1亿元。 
低效用地再开发,让“沉睡土地”焕发生机。近年来,我市实施挂图作战,创新工作模式,探索低效用地多元化开发路径,推动形成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增强土地要素对海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保障能力。 挂图作战是第一步。“依托‘六未’土地处置推进工作,我们落实各镇街组建推进小组,对辖区内涉及的项目逐一开展实地走访,全面摸清全市工业用地底数及利用效益,形成位置明确、数据精准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发开作战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开发利用科科长沈杰介绍说。截至目前,已累计排摸低效用地数据库2.8万亩,其中已实施开发利用2.1万亩,未实施开发利用0.7万亩。 
低效用地如何更好得到开发利用?我市结合工业用地调查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梳理排摸,编制企业用地地图。也就是说,将符合规划要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位置、用途、规划等情况进行数据集成、可视化展示,破解政府存量土地闲置、企业发展四处找地的难题。 这样一来,原来的低效用地找到了高精尖企业。从国土空间规划层面助推我市产业由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型产业转变。“今年以来,已与71家企业达成用地初步意向,预计再开发2344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低效用地找到了好“东家”,但如何防止出现新的低效用地和烂尾楼工程?一方面,我市依托《土地出让合同》《项目投资管理合同》“双合同”管理平台,持续加强工业项目“标准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企业全过程的合同履约管理、动态评估和监管。 另一方面,我市创新方式方法,在嘉兴率先出台混合产业用地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实施以一、二类工业为主体的复合性用地模式。如许村镇年产200万套一次性功能服装项目混合用地地块,拟打造集优势产业、商业服务、空间共享的综合性平台,据预测,与一般工业项目相比,亩均投资强度可提升80%以上。与此同时,加大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存量工业项目,配套建设非生产性建筑用地面积占比上限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积占比上限由15%提高至30%。同步推动小微企业园“工业上楼”,鼓励工业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实现从平面单一利用向复合利用转变。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推动低效用地再利用,目前我市还实施土地供应审查报批“预审查”“先行审理”机制,对符合当前产业政策、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的项目提前介入、先行审查,边受理边补正,加快项目落地,项目投产落地时间预计提前3个月。同时,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全程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立项、土地勘测、产业准入和资金保障等服务工作,协调解决各类用地问题。 市传媒中心记者丨马银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