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千万工程”引领海宁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17 10:40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4个全国文明村镇、23个省级文明村镇、37个市级文明村镇……这一组亮眼的数据,见证了海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20年的华丽蜕变。

20年来,海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凝聚文明潮城感召力,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率先开启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新实践,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打造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县域样本。

四个“破题”在融合发展新征程上走在前、作表率  

456亩“共富大棚”的土地已完成流转,即将进行土地平整,落户“共富大棚”的主体项目也已完成对接……近日,海宁市周王庙镇重点共同富裕项目——“共富大棚”3.0版项目在该镇博儒桥村启动。“我们算了一下,土地流转给村里后,收入比自己种地高很多,大家当然很开心。”眼看项目顺利推进,博儒桥村村民陆雪娥笑着对记者说。

曾经的博儒桥村是海宁知名的“穷乡僻壤”,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0万元,村道都是一条条泥路。“千万工程”开展以来,博儒桥村通过流转土地引进农业实体经济实施1.0版和2.0版“共富大棚”,推动集体经济增收、农民增富。特别是2014年以来,博儒桥村又创新推出“四共四筹”共富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全民众筹,积极推动基础设施配套、公共绿化等组级改造提升,为群众“精神共富”奠定了扎实基础。

全域文明建设离不开富裕的经济基础,博儒桥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可谓是海宁市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中以城乡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推动全域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20年来,海宁始终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把共同富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充分发挥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水平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成为全省、全国城乡富庶均衡典范。

据介绍,自2004年起,海宁破题城乡收入一体化,连续开展了八轮“强村计划”,大力发展“飞地抱团”为主的市镇两级强村项目,并在全省首创低收入家庭资产性增收、农业标准厂房、“共富工场”、扩中提低“20条”等增收模式,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据统计,海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13265元增加到2023年的78874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516元增加到了51411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3:1,居嘉兴全市第一(低于全省0.33)。

而与城乡收入一体化相呼应的是,海宁还在城乡一体化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同步破题。2004年,海宁出台《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促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并进的发展格局不断完善。同年,海宁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公路“康庄工程”建设,率先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5年,海宁还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并积极推动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如今,“5分钟城市公园圈”“10分钟便民消费圈”“15分钟健身圈”“20分钟医疗服务圈”在海宁已全域建成。

五个“坚持”推进全域精神文明高质量发展

鸡、鸭、鱼、肉等传统佳肴令人垂涎欲滴,螃蟹、海虾、扇贝等美味海鲜也一样不缺……近日,在海宁市盐官镇桃园村农村家宴中心,趁着春光明媚,村民李大伯正在给儿子办婚宴。“过去村里办喜宴,大家都攀比,经济压力大,浪费更不少。”李大伯对记者说,自从有了“桃园菜单”,不仅菜品丰富、菜价实惠,左邻右舍还会轮番帮忙,婚宴的热闹喜庆氛围一下子全上来了,成了新人们一辈子难忘的美好回忆。

李大伯口中的“桃园菜单”是2017年桃园村为破除铺张浪费不良风气、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倡导社会新风尚而制定的办酒标准,其中红事菜单总价不超900元/桌,白事菜单总价不超600元/桌。  

良好的乡风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桃园村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更是海宁培养良好乡风的一个典型。20年来,海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以县域为单位,以城乡精神文明融合为突破口,全域布局、系统思考,坚持共育共树、应美尽美,坚持共建共享、提质增效,坚持共治共创、全域覆盖,坚持共兴共荣、要素对流,坚持共赢共享、重塑系统,推动城乡文化资源与文化要素的共建互融,全力打造县域精神文明建设共同体,有力推进了全域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

以“共育共建共树”乡风文明、思想道德、最美典型为例,20年来,海宁以“推展公共文化、弘扬名人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创新“一份菜单”管住大操大办等模式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连续23年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制定《海宁市道德模范关心关爱制度若干规定(暂行)》来深化好人礼遇制度等,至目前已累计表彰“中国好人”16人、省级道德模范2例3人、各级道德模范和好人407人。  

“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除了在文明培育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还实现了文明实践亮点纷呈、文明创建成效显著、文化文明交相辉映、城乡文明‘双向奔赴’。”海宁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积极打造“市—镇街—村社—点”新时代文明实践四级阵地链,以制度化推进全域文明提升,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做好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规划研究等举措。

目前,海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示范带已呼之欲出,形成了“一带一圈多点”的城乡文明融合发展格局。上述海宁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海宁将持续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走深走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海宁力量。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