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琦、傅惠丽、汪莉薇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规范有偿陪诊服务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陪诊师行业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准入门槛、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争议解决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陪诊服务不属于医疗服务范围,目前我市医疗机构将持续做好院内志愿服务、上门健康服务等工作,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一)推进院内志愿服务。我市6家市级医院均在门诊大厅设置服务台,提供挂号咨询、科室引导、轮椅借用等服务。各医院也根据就诊情况安排志愿者在门诊开展帮助自助机挂号等导医服务。如市中心医院与东方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学院定期安排大学生来院开展志愿服务。对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等患者就医,医院视情况安排“一对一”服务,同时实行80周岁以上老年人优先就诊服务。 (二)推进健康居家服务。我市创新设立“e护康”居家医护平台,可开展88项上门护理服务;2023年6家市级医院全面接入“浙里护理”,进一步拓宽服务平台,更好满足群众居家健康需求。2023年,开展上门服务3000余人次,群众满意度在90%以上。 (三)我市目前陪诊服务情况。经市场监管局核查,现上级对于企业、个体等注册经营范围中无陪诊服务这一内容,为此,我市目前无相关企业或个体、平台。 二、下一步工作 积极探索智慧陪诊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做好院内陪诊工作,主要以下几方面: (一)推进实现“云陪诊”。省卫健委今年将统一在“浙里办”设立“安诊儿”应用场景,可开展智能导医、预约挂号、用药咨询等服务。待该系统上线后,我市市级医疗机构将积极接入,实现“云陪诊”。 (二)提升上门服务质量。持续做好“浙里护理”“e护康”等工作,严格把好人员关、技术关、质量关,做好人员准入资质审核和培训,进一步丰富居家护理服务项目,完善护理服务标准,实行闭环式管理模式。 (三)多形式创新服务方式。强化与学校对接,特别是高校,倡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门诊志愿服务,进一步满足患者志愿服务需求。 (四)探索部门联动机制。强化与市场监管局沟通对接,探索市场监管机制,培育陪诊行业发展,推动服务规范化。 最后,感谢你们对卫健事业的关心和建议,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海宁市卫生健康局 2024年5月16日 (联系人:吴恩之,联系电话:0573-87017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