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宁市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增两员“大将”——浙江天通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人社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和人才平台。至此,我市共有博士后设站单位20家,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至5家,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家。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博士后是加速推进“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有生力量。
浙江天通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21年7月设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至今累计招收博士后7人,其中1人已出站,6人在站。
设站以来,企业先后与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达成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聚焦电子信息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工作,打造品牌性成果。
截至目前,企业在高温钴基复合磁体与超高温磁性检测技术、高性能非晶纳米晶软磁材料的制备与研究、铌酸锂晶体生长状态的视觉监测技术研究工艺等多个领域均有所突破,对企业的产品改进及技术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
与天通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院一样,自建成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以来,万凯新材料依托博士后人才强大的科研力量,近年来也跑出了关键技术革新的“加速度”。
企业自设站以来,先后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多个高校建立深度合作,致力于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拓新型、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聚酯材料。
企业非常重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工作,多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了大量投入和适度倾斜,以便更好地助力博士后人才开展课题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博士后蒲新明2021年出站后留任企业工作,现已担任企业研究院助理院长一职。一直以来,蒲新明聚焦耐热共聚酯的合成及高耐热抗冲击聚酯后加工技术的研究,现已实现千吨级产业化,该技术拓展了抗冲击透明聚酯在家电等领域的应用,打破耐热共聚酯的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只有把资源盘活、人才用好,博士后制度才能发挥更大价值。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长沈燕明表示,作为博士后工作行政主管部门,接下来将继续做好博士后“引育留用”文章,聚力打造引才的“蓄水池”、育才的“孵化器”、留才的“登高梯”、用才的“友谊桥”,使博士后工作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与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紧密结合。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丨孟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