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利娟等4名代表: 你们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完善浙大国际校区周边生活服务配套的建议”已收悉。首先感谢你们对校城融合发展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对于建议中提出的宝贵意见,我办会同市发改局、市教育局、国际合作教育办、硖石街道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2015年10月教育部批复同意浙江大学在海宁建设国际校区,次年3月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成立。为加快校区周边开发建设,2016年12月,我市以浙大国际校区为核心规划建设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区域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核心区7.18平方公里,致力打造杭州湾大湾区的创新高地,G60科创大走廊的协同枢纽,成为引领未来海宁科技资源集聚、战略性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自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落户海宁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地合作工作,特别是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国际合作样板区建设方案以来,我市和浙江大学并肩前行,共同推动校城融合发展。为此,我市专门成立了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公室和人才科创集团,创新提出支持样板区建设新路径。校地双方共同组建浙江大学—海宁市推进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人才培养组、校城融合组等四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出台委员会工作机制,协调推进样板区建设。 (二)完善周边配套设施。 优化调整鹃湖国际科技城区域详细城市设计,海宁首个国际人才社区(海纳郡)竣工交付,国际学校主体完工,国际酒店幕墙施工基本完成。鹃湖CBD区块启动建设,鹃湖生态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鹃湖新青年中心完工,浙大托育机构建成投用。完善大型综合性商业体,金钻天地引入鹃湖银泰,集合商超、娱乐、餐饮等生活配套。 (三)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杭海城际铁路于2021年6月28日建成通车,“鹃湖牵手西湖”成为可能,城际西延开工建设,百里钱塘国际旅游长廊加快建设,盐官旅游度假区即将开放运行,志摩故里·硖石景区“一岛三街区”有序开放,城市馆群项目概念方案深化,市内生活休闲娱乐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通过海宁市和国际校区的共同努力,校城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对照国际校区持续发展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对此,我市将根据相关意见,进一步完善浙大国际校区周边生活服务配套。 (一)加强工作统筹协调。 加快完善国际校区周边生活服务配套相关工作,依托委员会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委员会抓总职责和工作机制协调作用,由市级有关单位具体对接、强化落实,加快解决校区师生的实际需求。对于需要在城市功能布局方面进行规划的事项,由市级有关部门和镇街结合国际校区、鹃湖国际科技城、硖石街道的发展定位,制定符合需求、科学完善的推进方案并抓好落实。 (二)完善周边生活配套。 以金钻天地为核心,加强大型综合商场和周边生活配套,进一步丰富商业业态、补齐功能短板,满足国际校区师生和周边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需求。一是激发商业活力。鹃湖银泰瞄准潮玩美食社交场定位,积极引进女性类、亲子类项目和健身、卡游等新兴业态;持续招引特色人气餐饮,丰富餐饮形式;加强内场和外场商业街共同打造,引进外场18小时餐吧、轻酒吧等业态,与内场形成社交互动,促进商场整体品质提升。此外,积极引入露营节、电音节、美食街等特色活动,营造更为浓厚的商业氛围,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二是丰富配套资源。在国际校区北侧,加强周边商业服务配套,争取5月20日前,实现海纳郡社区用房过户至硖石街道;提前启动商业项目招引,已经与华联大厦就使用该社区用房设立便民超市达成初步意向。丰富体育娱乐设施,推进鹃湖新青年中心的文体项目建设,力争5月底试运营。在国际校区东侧,依托鹃湖国际科技城电子信息创新园,加快引入高品质的连锁超市和中、西式餐饮,计划与园区内企业同步入驻。在国际校区西侧,围绕塘南东路-群益路商业街区品质提升,加强市场监督、综合执法和社区联动,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强化环境卫生监督,有效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三)强化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持续完善交通设施、周边环境、教育医疗等举措,打造校城融合发展的国际化品质城市。一是增设共享电动自行车。目前海宁市区共投运共享电动自行车1100辆,4月1日起共享电动自行车均能在市区各公共自行车站点进行归还(试运行),根据前期车辆投放数及使用情况,校区及海纳郡社区周边站点均能满足公共自行车及共享电动自行车的需求,未来日常运营中将更多关注国际校区周边站点车辆使用情况,及时开展车辆调运工作,保障师生和市民日常租还。二是优化公交出行。结合全市年度线网优化方案,计划将32路优化调整到途经浙大东门(可达城铁浙大校区站、银泰城、人民医院等地),在宗海路合适位置设置停靠站,方便国际校区东门和鹃湖电子信息创新园公交出行,力争6月底前完成。三是设置公共设施标识牌。按照公共标识牌设置规范标准,综合考虑功能性、实用性、协调性等因素,在城铁浙大校区站周边设置兼具国际校区文化特色和出行需求的双语标识牌。目前已与国际校区共同开展标识牌设计工作,完成后将陆续安装到位;同时按照规范标准在公园、绿道改造过程中同步设置双语标识牌,更好服务来校人员及外籍人士。四是加强环境整治。重点对国际校区西侧白公堰港及东南侧称钩港定开展期水质检测,同时进一步加大河道保洁力度,确保河道生态达标、清洁整洁。五是提升子女教育方面。依法依规推进国际化中小学建设,鼓励相关社会主体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全力做好服务支撑工作。六是外籍人士就医方面。依托浙里办线上平台建设“潮城健康”服务模块,该模块将实现外籍人士身份认证和预约挂号功能,计划9月底前全市6家市级公立医院可实现全部开通;配置高端医疗资源,稳步推进浙江大学国际医学中心项目,争取尽早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欢迎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30日 (联系人:崔正宇,联系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