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一手绝活 带你了解海宁非遗里的“指尖”艺术

发布时间:2024-06-02 07:39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海宁,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非遗项目中,有许多是“指尖”艺术,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技艺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今天,就让我们领略它们的风采。

指尖流转的璀璨之光

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

硖石灯彩,制作精细,构思奇妙,制作工艺自成体系,主要包含针、拗、结、扎、刻、糊、裱、绘等八大制作技法,融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于一体。“针刺”是硖石灯彩的独创手法,也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硖石灯彩用针刺微孔来体现图案的明暗、层次、线条等效果,亮灯时,灯彩内部的光源从细密的针孔间透射而出,以灯映画,以画透亮,显示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给人以传神之感受。

绕指轻柔

绽放传统之花

粉塑又称“米塑”,是用熟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等工艺品,在海宁流传普遍,广泛用于上梁、节庆、婚嫁等民间风俗活动。

制作时,首先将米或面磨细,再用颜料将细粉制成各种色彩的粉团,经揉,搓,捏等手法,用刀、木梳、竹签作细部雕饰,塑成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瓜果等,神态各异,造型生动,色彩鲜艳,表达了民间对吉祥、美好生活的期盼。

舞动的光影

绘出生动的视觉盛宴

海宁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在演出中改用了海宁地方语,将海宁民间曲调“阿拉腔”收入戏中,形成具有海宁地方特色的皮影戏表演,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在演艺、声腔、造型、舞美保留了皮影戏的传统样式和表演精华,具有典型的南宋风格,是目前江南仅存的皮影戏艺术。

海宁皮影戏影偶上装钉翎管,插上竹签棒,人物关节用线缝接,同时采用头像和躯干分离法,便于灵活操作,为全国独有。海宁皮影戏表演中,影偶转身、翻、跳,灵活、运用自如,武戏中的持刀枪、挥拳格斗等高难度武打动作尤为精彩,是江南皮影戏一绝。

以纸为媒

剪出千年的文化传承

海宁剪纸,是一门古老而富有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发展成图案花样、窗花、节日剪花等多种形式。以刀代笔,通过画、剪、刻等技法,加上诸多点染、着色技巧,打造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

海宁剪纸与江南民间生活紧密相关,涵盖蚕桑生产、农村劳作、人物造型刻画等生活内容,在题材、立意、主题上都反映出江南水乡特色。剪纸技法简单易掌握,作品美观实用、适应面广,正不断裁剪出潮城的风土人情。

经纬交错

编织传统与时尚

竹编,是用竹子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的手工艺。艺人们运用各种竹篾和竹丝,通过编织、穿插等手法,将竹子打造成各种造型精美的工艺品。古香的色泽、纵横的穿行,使得竹编作品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和古朴的韵味。

“竹编,编的不仅是竹子,也是生活。”它的存在已经与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拥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多种编法和纹路变幻编织出各种不同样式的竹制品,竹编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编织出一座座城堡,徜徉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细线轻绕的手造之美

翩跹起舞于云端

海宁风筝制作技艺一直流传于海宁民间,制作风筝有扎、糊、绘、放四个步骤,绘画色彩以大红,大绿为主,重笔涂画,色彩明快,骨架分明,各种造型和绘制的各类图案也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不断探索和美好生活的愿景。风筝放起来了,就圆满了。春天、春风与风筝总是最适宜的,一张纸,几根竹签,一卷线,便是几个笑脸,承载着飞翔的梦,看,风筝飞翔在云端!

海宁的这些“指尖上”的艺术不仅展现了匠人们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海宁的非遗世界感受这些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限魅力吧!

来源丨读嘉新闻客户端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