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不厌旧,优势不能丢。5月28日上午,海宁召开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启动大会,目的是举全市之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创高质量发展新辉煌。
会上,市委书记徐明良就传统产业更好的发展,对政府、企业和政企双方,提出了六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海宁该如何勇担新使命,实现传统产业新跨越?海宁发布推出《三问传统产业如何实现新跨越》系列,为大家全面解读这次大会。

政企双方,如何抓住有利机遇,推动乘势发展?如何借鉴周边地区经验,推动突围发展?
海宁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传统产业的发展史。
40多年来,传统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城市因产业而繁荣,市区依靠着经开区、经编园区、皮革城的辐射带动,推动了边界拓展和人口集聚,让硖石拥有了“小上海”的美誉。

记者 杨立超 摄
而这份厚实的家底、坚实的底气,正是企业敢闯敢冒,干部敢拼敢干,共同造就而成。
如何推动传统产业乘势发展、突围发展?关键就在于企业和政府两端的双向奔赴、聚势发力。
放眼当下,传统产业发展迎来了有利机遇。

一是政策红利,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省市县均已制订配套方案;二是投资红利,企业厂房建造成本、材料成本等在大幅下降;三是需求红利,马面裙、瑜伽服等形成了新风口,抖音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马面裙的订单量增长了841%。红利与机遇并存,传统产业市场依然广阔。
绍兴柯桥,通过设备改造、行业重组、龙头企业培育,将原有200余家印染企业整合成100余家,国际先进设备比重达到60%以上,印染行业产值超500亿元;桐乡濮院,拥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产业基地,坚持“商场化”运营模式,产品覆盖低中高端,并不断向全品类服装转型,去年羊毛衫市场交易额达1304亿元。再看平湖,10年前敏锐抓住一个“寒冬”的商机,果断切入附加值更高的羽绒服赛道,全国“每2件羽绒服就有1件平湖造”,平湖羽绒城年销售额突破300亿元,一季度销售额增长670%。
我们不难发现,在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把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坚定把传统产业当成“传家宝”,精准切入细分赛道,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桐乡羊毛衫、平湖羽绒服都是如此。

传统产业要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再创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关键就在于企业和政府两端同时发力:企业要做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力军、先锋队,党委政府要做企业发展的最强后盾、最佳拍档。
在全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上,海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两方面应对建议:一方面,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并重,支持企业迎风起势、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坚持“学习借鉴和海宁实际”并重,把周边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务实举措。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大胆“拓市场”是当务之急。海宁传统产业的未来在于企业,对于企业而言,既要开拓国内市场,今年马面裙的火爆,正是家纺企业抓住了“国风”产品的市场风口,在产品设计、工艺优化、品牌营销上下足功夫,最终以产品质量和服务应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更要奋力开拓国际市场,海宁传统产业出口占比在50%以上,企业在保住传统市场的同时,要开拓“一带一路”、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甚至还要发展跨境电商,比如,近年来,海派国际集团在英国、印尼开展TikTok跨境电商直播业务,拥有海外自营和合作仓20多个,近三年为2万多家企业提供物流仓储、知识产权等服务。

对于政府而言,要全力助力企业参展拓市,尽最大努力,为企业重塑政策优势,给予展位费奖励等政策支持。
“技改”是转型升级的杀手锏,勇于“抓创新”是可持续的生命力。我们把目光再放远一些看,深圳有“6个90%”的现象,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源自龙头企业。足可见,越是发达地区,越是以创新为企业主导。

借鉴他山之石,海宁的传统企业要再续辉煌,也要走好这“三步路”:
第一步是“抓改造”。千方百计支持企业推进数字化改造、绿色化改造。以莎特勒新材料为例,企业通过车间数字化的“智慧生产”信息平台建设,生产效率提高了3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了35%、运营成本降低了25%以上。
第二步是“上项目”。企业要抓住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机遇,淘汰落后低效老旧设备,更新替换高端先进设备。像超达经编,正拟投资1.16亿元,购置先进双轴向经编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设备,预计每年可新增利润3600万元。
第三步则是“抓创新”。传统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招才引才,推进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管理创新;创新能力强、基础好的龙头企业要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研究院和重点实验室。

作为党委政府,尽所有办法,要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出好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人才生态。尤其在创新生态上,比如,如何将院校资源,更好地导入海宁?如何将高端设计师、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真正留在海宁?
提升营商环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尽最大努力,脚踏实地干出来。
只有政企双方想在一起、拼在一起、赢在一起,海宁繁花似锦的美好未来方能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