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政协提案办理答复
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6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08-13 11:10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府办政务督查科字号:[ ]


名 称: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6号提案的答复
答复情况:

九三学社政协委员活动小组:

你们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新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 扩大招才引才育才力度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群体就业见习工作,积极落实上级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做好见习基地与见习人员之间纽带链接,帮助高校毕业生加强岗位实践锻炼、提升就业能力。今年以来已新开发就业见习基地15个,新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141个。

一、优化完善就业见习政策支持,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牵头制定出台《海宁市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及配套实施细则,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目前《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就业创业工作若干政策措施》正在公开征求意见,计划上半年完成司法审查并正式发文。扎实推动就业见习新政策落地落细,扩大补贴享受范围,提升补贴标准,切实提升就业见习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提升企业和见习人员获得感。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等人员参加见习的,由见习单位给予基本生活费,办理工伤保险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综合商业保险。对吸纳见习的基地,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吸纳见习补贴、生活费补助、综合商业保险补贴等就业见习补贴。

二、不断加强见习基地监督管理,规范就业见习工作开展

加强对见习基地和见习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检查,加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并实施动态管理,实行见习基地退出机制,对近三年内未提供见习岗位、未开展见习活动或无见习需求主动申请取消就业见习(实践)基地资格的就业见习基地进行清退。同时在见习工作中加强组织管理,指导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见习协议,明确岗位职责、见习待遇及双方权利义务等,注重见习过程中岗位考核并作为发放见习补贴的依据,做好见习人员的跟踪服务和见习期满未留用见习人员的后续服务工作,规范见习管理,推动提升见习工作质量。今年2月份,通过对我市就业见习(实践)基地复核,取消了近三年内未提供见习岗位、未开展见习活动或无见习需求主动申请取消基地资格的就业见习基地28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就业见习基地65家,其中嘉兴市级见习基地5家。

三、大力推动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加大见习岗位开发力度

科学合理推动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动员制造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城乡社区组织等单位积极认定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就业见习基地,结合本地产业发展、行业特色和青年意愿开发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技能水平就业见习岗位。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实事部署要求,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开发力度,积极排摸辖区内现有就业见习基地的见习岗位需求,充分挖掘企业潜能,鼓励引导企业开发更多的见习岗位。扩大见习平台载体覆盖面,动员有见习需求但还没有建立见习基地的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科技型企业积极建立见习基地。向广大企业做好见习政策宣传,宣介一次性吸纳见习补贴、生活费补助、综合商业保险补贴等支持政策,让企业知晓、用好政策来推动基地建设、加大岗位开发。今年以来,已新认定见习基地15个,开发岗位1141个。

四、深入建设海宁产业人才学院,推进万名大学生集聚工作

我市锚定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建设以“政府、高校、企业、赋能机构”四方联动为内核、以“1个学院+N个实训基地+N个高校”为架构的人才引育模式,出台《关于建设海宁产业人才学院的实施方案》,并于2023年5月19日挂牌成立海宁产业人才学院。根据我市产业特点,产业人才学院主要围绕泛半导体、智能制造等产业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育建设,首批已有112名学生正式入学。实施潮乡学子“归‘潮’计划”,鼓励和引导海宁籍大学生回归家乡就业创业,持续擦亮“与杭同城•海纳英才”引才品牌,赴10省市开展交流对接、宣讲推荐、校园招聘等多种形式招引活动63场。2023年全市新引进大学生23167名,其中硕博人才1160名。今年以来,我们已9次组织企业赴全国10所高校开展了12场专场招聘活动,累计收到求职简历2000余份。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就业见习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优化完善就业见习政策支持,大力推动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加大就业见习岗位开发力度,提高见习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通过见习提升就业能力,尽快实现就业。

最后,真诚感谢你们对我市就业工作的关心,希望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5月27日    

(联系人:孙陈丽,联系电话:)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版权保护 | 隐私安全 |
主办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浙ICP备14012341号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建议IE7.0 1024*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网站
智能问答
智能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