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宁市档案馆陈学昭名人档案新增1201件珍贵档案,其中实体件251件、电子件950件,由其孙女陈颖女士捐赠进馆。
陈学昭(1906-1991年),女,原名陈淑英、陈淑章,笔名学昭、野渠、式徽、惠、玖等,海宁盐官人,是二十世纪集五四作家、留法文学博士、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杰出人物,历任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编辑、《东北日报》副刊编辑、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浙江分会名誉主席,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春茶》,诗集《纪念的日子》,散文集《倦旅》,文学回忆录《天涯归客》《浮沉杂忆》,短篇小说集《新柜中缘》,译著中篇小说《阿细雅》等。 此批档案中有陈学昭文学作品131件,涵盖手稿、发表作品、剪报等,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陈学昭的创作手稿,如小说《斗门一枝花》,回忆录《浮沉杂忆(续)》,散文《检查》《多病敬良医》,译作屠格涅夫《阿细雅》、都德《渡船》、梅特林克《贝兰阿士与梅丽藏特》等。部分是其后期创作但未公开发表的作品,是对陈学昭文学创作生涯的重要补充。 从作品的发表时间来看,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最多。最早的是1924年以“学昭”为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我所希望的新妇女》,该文获《时报》征文乙等奖。同期作品还有刊登于《语丝》的《野花与蔓草》《男性的占有与女性的占有》等散文,刊登于《大公报》的《欧游杂记》系列及其他法国留学游记,《幸福》《待婚者》《南风的梦》等小说全本和《寸草心》散文集全本。这些作品是研究陈学昭早期文学创作与思想风貌形成的宝贵资料。 此批档案中有大量来往信件,以电子件为主,集中反映了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陈学昭与亲友、编辑乃至读者之间的来往情况。 陈学昭交友广泛,受同学张琴秋引荐,结识了沈雁冰(茅盾)及其夫人孔德沚,遂与沈雁冰一家交好,此批档案中共有4封陈学昭致孔德沚信、10封沈雁冰之子韦韬来信、47封韦韬妻子陈小曼来信。随着创作活动的开展,加入“语丝社”的陈学昭有机会认识了周建人,此批档案中共有24封周建人之女周瑾来信,其中1封提到周建人去世事。《时报》主笔戈公振对陈学昭有知遇之恩,陈学昭曾撰文《忆念戈公振先生》,与戈公振之子戈宝权也通信不断,此批档案中有25封陈学昭与戈宝权之间往来通讯信件。 陈学昭在延安时期深入接触了中共党员和革命同志,与邓颖超、周扬、苏灵扬、张洁清、赵炜、黎辛、严慰冰等相熟,关系密切。其中有26封陈学昭与于若木之间的往来信件,从中可以看出晚年陈学昭身体状况不佳,好友于若木作为营养学家为陈学昭身体调理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 身为作者,与编辑的通信也是陈学昭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与花城出版社主编黄伟经往来信件168封、编辑郭丽鸿108封,与《天津日报》编辑刘书申来往信件76封。 此外,陈学昭与作家陈荒煤、兽医学家蔡无忌、翻译家黄源、法国学者倪娃尔等好友的联络,在信件中均有体现。 除手稿、信件外,另有不同时期陈学昭的稿费单2封、工资条14条,和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批文及津贴发放红包纸。 此批档案中还有53件照片电子件,是1953年10月陈学昭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之一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庆祝活动时拍摄的,这也是她在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次出国。 此次捐赠进馆的1201件档案,记录了陈学昭的文学创作与生活轨迹,为探寻其文学生涯的时代背景及社会影响提供了基础资料,是对馆藏陈学昭个人档案的有力补充和完善。陈颖女士表示,捐赠这批档案是出于对祖母文学作品的珍视与传承,希望这些档案能够在海宁得到妥善保管和深度利用,让更多人了解陈学昭的文学成就和思想精髓。 来源|海宁档案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