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一套曾在海峡两岸“漂”了十五年的“书” 入藏海宁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5-02-27 16:52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两岸同根书为证。2月24日,海宁市档案馆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赠——51册全套的《海宁同乡会讯》。这套“非卖品”刊物源自海峡对岸,记录了15年的岁月变迁,流传于两地海宁人之手,它见证了两岸同胞的血脉情,刊物背后是浓浓的乡愁。

据了解,这套由台北市浙江省海宁县同乡会编印的刊物,诞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海宁能人辈出星散四方,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台北有200多位海宁人士,虽隔着海峡,但他们始终心系故土。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之际,这份承载乡愁的刊物应运而生。

从创刊到2001年停刊,15年间《海宁同乡会讯》共发行50期,另外还有索引1期,增刊《浙江海宁抗战八年史略》等4期,内容涵盖地方文史考据、抗日亲历者口述、钱塘胜景探幽、硖石灯彩技艺传承等,更记载了大量历史人物信息。既有台北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蒋复璁以馆为家五十年的故事,也有两岸学者考证回忆钱塘江观潮的往事,还有不少海宁风貌的“影像更新”。尤为珍贵的是,刊首题词由查良鑑亲笔题写,墨迹间尽显游子心声。

“这本会讯的出炉并不容易,在那个年月,沟通没现在方便,加上刊物的印发成本,是靠着在台海宁人你一笔我一笔的众筹,才得以创刊,后来才渐渐走入正轨。我因为工作关系,在中间牵线搭桥,所以收集到了这些《会讯》。”刊物的捐赠者沈梅先说。“独藏不如众享,这些书不该只留在我的书柜里。那反而让这套丛书以及背后的故事‘蒙尘’,所以捐献出来,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沈老表示,把个人珍藏化为公共文化财富,既让这套书有了更合适的“安放之所”,也给两岸同胞的血脉情添加了历史新注脚。

事实上,这样的捐赠并非个例。近年来,市档案馆收到不少市民的捐赠——蒋女士捐赠的其父亲的工作笔记及藏书,还有早期观潮节和皮革服装展销会的宣传汇编,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片段,张厥新先生捐赠的《敬鉴堂——诸嘉桥张氏家谱》,记录了半海张氏的传承和故事……这些捐赠让散落民间的记忆重归历史长河。

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开始对《海宁同乡会讯》进行数字化加工,未来文史爱好者、市民群众均可通过海宁市档案馆、海宁市方志馆内电子终端查阅,共同见证“一刊十五年”背后的家国叙事。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俞砚峰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