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海宁市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4-10 16:30 信息来源:海宁市委编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单位名称海宁市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服务中心法定代表人徐天明
住所  浙江省海宁市海州西路226号4号楼1楼
开办资金(万元)5经费来源财政全额补助
年初数(万元)5期末数(万元)5
宗旨和业务范围负责市管干部、公务员等人事档案和全市党员档案的建立、接收、保管、转递,档案材料的日常管理;负责干部人事档案和党员档案的查(借)阅、档案信息研究等利用工作,系统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组织开展干部人事档案审核工作;配合有关方面调查涉及干部人事档案、党员档案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负责对我市其他单位干部人事档案、党员档案管理的业务指导等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2330481MB1B64866H举办单位中共海宁市委组织部
开展业务情况
一、基本情况2024年,海宁市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档案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部署要求,围绕“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推进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工作,努力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以高标准建设、高要求审核、高质量培训为工作主线,不断推动干部档案和党员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一)打造集中管档新格局,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2024年,档案中心坚持制度先行,系统推进管档阵地建设,形成了“一中心+四平台”的集中管档新格局。中心升级为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服务中心后,进一步优化办公、培训等功能阵地,集中管理干部人事档案5800余卷,党员档案24000余卷,并指导人力社保局、教育局、卫生健康局、国资办等对12000余卷国有企事业档案进行规范集中管理。通过编印《海宁市干部人事档案业务手册》、《海宁市党员档案县级集中管理工作指引》、《党员档案县级集中管理制度文件汇编》等制度文件及各类流程图和工作清单,详细制定了档案收集、整理、审核、利用、转递、保管、数字化全流程规范,并随附流程图及操作说明书,对材料归档要求范围、审核认定政策程序等细节作进一步解释,针对军转安置干部、新招录用公务员、国有企事业人员、村社工作人员、其他社会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干部任免审批表、审核认定表等不同材料,列出具体制作、归档细则,细化公务员、国有企事业人事档案和各类党员档案管理、审核标准,为管档人员提供清晰规范的操作指南。相关做法在省档案中心调研座谈会上作为嘉兴县市区代表交流,得到充分肯定。(二)注重档案审核把关,强化档案质量提升中心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管档理念,以三个“同步”机制为抓手,压实管档审档责任。一是落实档案入库和档案审核同步机制,对拟录用、拟调入、拟安置人员干部档案、各单位拟移交的档案材料以及新转入党员档案进行全面审核,确保档案“进口”安全。二是落实提拔晋升和任前审核同步机制,对领导干部档案进行任前审核,防止“带病提拔”“带病晋升”。2024年,中心共对5批次105人次提拔使用及晋升四级调研员以上职级人选开展干部档案任前审核,没有一人因档案问题“带病提拔”“带病晋升”,为组织有效开展选人用人工作扎实做好基础服务。三是落实常态检查和常态审核同步机制,通过专项审核回头看、定期抽查、选人用人检查等多种途径,确保档案质量过硬。档案中心工作人员每年对各单位进行常态化巡查走访,指出问题,答疑解惑,因地制宜提出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2024年,共审核干部档案212卷(不含提拔使用及职级晋升人员档案),反馈问题清单212份,补制、重制档案材料超1000份,相关问题均完成整改。(三)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档案中心积极响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完成公务员档案数字化扫描全覆盖,归集数字档案3671卷,并完成了在职公务员的健康码赋码工作。二是牵头开发党员档案智慧管理应用系统,完成多个镇(街道)党员档案的数字扫描工作,并同步从市人才交流中心采集有人事代理的党员档案,截止12月31日共归集党员数字档案12339卷。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快速查询,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四)加强管档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坚持训练结合,多管齐下提升管档人员业务水平,打造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管档队伍。一是开展专场培训,夯实理论基础。按单位性质、档案业务特点、参训人员业务水平不同,每年将各单位分成不同组别,分批次、分内容开展档案业务培训,确保每人每年最少参加1次业务培训。仅2024年1至6月,就已举办教育、卫生、乡镇、国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类型培训9场,参训人员325人次,编写培训材料53份。二是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实战训练。安排各单位管档人员到档案中心进行实战训练,通过参与档案制作、整理、审核等工作,夯实业务基础,确保每人每3年最少参加1次实践锻炼。三是培养业务骨干,造帮带团队。档案中心还注重培养业务骨干力量,从全市管档人员中挑选出态度认真、业务精湛的干部作为骨干进行重点培养。这些骨干在业务培训、轮岗锻炼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传帮带作用,为打造一支素质好、业务精的管档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五)创新档案管理模式,提升档案管理效能。档案中心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注重创新,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一是将干部档案工作标准化、模块化,制定考核评分规则,定时发布任务清单及要求,让每个管档单位明确工作要求、了解工作内容、掌握工作进度。二是创新提出建立党员档案副本的工作思路,保管与人事档案分离的党员档案,确保了党员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三是借助党员档案四色赋码、档案分类规则等信息化手段,提升了党员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四是通过规范利用党员档案,为基层党委、纪检部门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加强了党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档案质量有待提高。部分单位干部档案特别是国有企事业人员档案存在材料应归未归、重要信息应认定未认定等问题,部分党员档案还存在材料目录填写不规范、新转正党员档案归档不及时等问题,导致档案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2.档案数字化推进速度需加快。虽然中心已完成档案智汇管理应用省市县三级贯通,但档案审核主要依赖人工,国有企事业人员档案和部分党员档案未开展数字化扫描,档案系统日常应用还不够广泛。3.管档人员业务能力需进一步提升。部分单位管档人员兼职较多、精力不够集中,更换频繁且缺乏有效传帮带,导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四、下一步打算针对上述问题,中心将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工作。1.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现有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修订完善,明确档案管理各环节的责任人员,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2.加强档案业务培训。探索档案业务培训多元化、实效性路径,完善管档人员培训锻炼和业务交流机制,提升管档人员业务水平。3.加强档案检查指导力度。每年对各单位进行一次实地检查和走访调研,指导各单位有针对性地强弱项、补短板、堵漏洞,提高档案审核质量。4.创新档案管理模式。继续探索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档案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5.加强档案归档整理。加强遗失、未知去向党员档案的查找工作,确保党员档案应归尽归、应补尽补。对新转正党员档案进行全面审核和归档整理工作。6.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积极探索档案数字化管理、智能审核运用,有序推进数字档案业务,及时维护更新数字档案信息,为干部队伍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2024年12月12日,办理单位名称变更,海宁市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服务中心(海宁市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变更为海宁市干部和党员档案管理服务中心;2024年12月12日,办理宗旨和业务范围变更,减少高层次人才服务业务。
相关资质认可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海宁市人民政府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