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是中国第一位留法女文学博士——陈学昭先生的119周年诞辰。当天,其家属及亲友代表、专家学者等,齐聚海宁市档案馆,共同见证一份跨越时空的“礼物”——由其外孙女陈颖女士分三批捐赠的2952件陈学昭档案,正式在海宁名人档案库“安家”。 
陈学昭,海宁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翻译家与社会活动家。她的一生,走的是一条从青年知识分子到革命者的道路。这近3000件档案,从1924年她在《时报》发表第一篇作品《我所希望的新妇女》,到1991年封笔作《可贵的痕迹》,时间跨度近七十年,犹如一部鲜活的“个人史”,串联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女性思想觉醒与社会变迁的重要片段。 
陈学昭的一生,也是“工作着是美丽的”的一生。 
其中,588件作品类档案,包括未公开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增改手稿等,不仅是文学研究的“富矿”,更见证了一位作家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1101件信件类档案,有《天津日报》编辑向陈学昭请教作品细节的专业探讨,也有她与兽医学家蔡无忌交流病情的私人温情。867件照片类档案,则从法国沙龙、延安窑洞到杭州书桌,勾勒出陈学昭在不同历史场景中的角色。而1991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件,是对她学术贡献的肯定;浙江省文代会的主席团参会证等,更让我们看到她荣誉背后的社会担当。 





在陈学昭档案捐赠仪式上,市档案馆为陈颖颁发捐赠证书;陈学昭家属及亲友代表、专家学者,以及海宁相关部门单位,就陈学昭档案开发、利用、传承进行深入交流。 
事实上,从2024年首批档案进馆到目前完成全部交接,陈颖分三批捐赠档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段关于“传承”的故事。从陈学昭的手稿、日记,到其女儿陈亚男的传记、外孙女陈颖的整理,三代人用行动诠释了对家族记忆、文化根脉的珍视。正如陈颖在核对照片著录时所说:“这些照片不仅是奶奶的回忆,更是属于家乡的历史。” 
因此在捐赠档案前,陈颖特地来海宁参观考察,详细了解相关单位接收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及利用档案的全流程,最终决定把这些重要档案全部放在陈学昭家乡的档案馆。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奶奶在最后的日子没有机会回到家乡,这是她很遗憾的一件事情,我希望能够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让她魂归故里。”陈颖深情地说,她相信,这几千件档案能在海宁档案馆得到最妥善的安置。 
目前,市档案馆已对全部近3000件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和数字化处理,形成了翔实的档案目录,建立了完整的数字资源库。接下来,该馆计划联合相关部门单位、专家学者,通过收编作品全集、撰写人物传记、开展相关活动等方式,进一步追寻陈学昭足迹,真正让档案“活”起来、“用”起来。 
这点,也与陈颖的想法不谋而合。“档案不应该是静态的,只是存放在一个仓库里,我们应该让更多人去接触这些档案。不管是用于专家学术研究,还是学生写作需要,我们都可以为其提供。”陈颖说,她作为家属,也会尽量为这些档案提供详细的备注,与档案馆紧密协作,全力支持档案多元化利用。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凌姝燕 张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