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市供销社聚焦农药经营、植保飞防、农机作业、质量检测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环节,构建起“技能培训+实践应用+持证上岗”的农业人才全产业链培育体系,推动基层服务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筑牢了一张覆盖农产品育种、种植、收粮、加工、储运、销售等的农业全产业链“安全网络”。 
农资店提供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是筑牢农产品安全生产基石的"第一关"."家里有一块地打算下种子了,来买瓶农药,想让地里的草长慢一点."近日,农户戴阿姨来到盐官镇庄稼医院想购买一瓶除草剂.随后,店内销售人员,庄稼医生向其推荐了"敌草胺",并嘱咐其在土壤湿润的时候喷洒,效果更好. 盐官镇庄稼医院是海宁市十佳农资示范店,经营几十年来,获得了周边农户和村集体的深度信赖."我们会要求购买者出具身份证,如实登记购买者以及农药名称等关联信息,店里的农资产品上游供货商也是可追溯的."盐官镇供销社工作人员王徐杰一边帮着庄稼医生录入信息,同时认真记录农药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王徐杰是一名来盐官供销社不久的90后供销新农人,他积极参与市供销社组织的农技培训,去年考了农药经营许可证,这个月还参加了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培训的时候有理论学习也有实操训练,很多知识学了以后在工作时候能帮上忙,平时有农户来咨询的时候,可以给他们提供些建议。”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农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今年,市供销社以“为农服务提升年”和“能力素质提升年”为抓手,结合自学考证进一步加大涉农专业技能学习力度。目前,供销系统职工持有农药经营资格证、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驾驶证、植保无人机操作证、粮油检测证等证书已达63人次,其中大部分是90后。 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的双向赋能,推动着农产品安全监管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终端的全面升级。走进海宁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陈倩正利用“胶体金”快检法检测芹菜农药残留情况。摘几片芹菜叶称量、再放入试管、加入试剂充分摇晃、将液体滴入检测卡……只见检测卡上显示一深一浅两条杠,表示“阴性”,全程不过三四分钟。 陈倩的父母是农批市场的老经营户,1988年出生的她从十几岁就在农批市场长大,经历了农批市场的几次搬迁。熟悉的环境让她对农产品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通过函授本科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最终获得浙江工业大学药学专业毕业证,还考取了食品检验员高级证书。今年已经是她在农批市场从事食品检测工作的第十年了,从最早的纸片形式,到快检仪器,到多功能食品安全测定仪,再到现在推广的胶体金检测,陈倩也在和农批市场一起成长。“现在平均每天要检测80批次的农产品,既有市场经营户,也有在市场自产自销的农户。”除了按常规市里要求检测外,市场人员还会根据当季重点销售的农产品以及网上热门农产品“黑白名单”等,扩大检测范围。 从田间地头的“土专家”到实验室里的“新农匠”,从门店柜台的“守门员”到市场流通的“质检哨兵”,市供销社以人才培育为支点,撬动农产品安全的全程护航。下一步,市供销社将继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虞思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