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黄湾非遗:蓝印花布与草编双翼齐飞,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出海

发布时间:2025-04-30 16:20 信息来源:融合编辑部 浏览次数: 字体:[ ]

墨西哥城塞巴斯蒂安基金会展厅内,“二十四节气江南记忆”文化展上的蓝印花布,正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东方美学征服海外观众。与此同时,香港会展中心里,蓝印花布大包、草编圆盘等近40件文创产品,正在第39届香港礼品展上讲述中国故事。

当工业“新三样”乘风破浪之际,位于钱塘江畔的浙北小镇——海宁市黄湾镇非遗传承人带着蓝印花布与草编技艺,在墨西哥文化展与香港礼品展的聚光灯下,演绎着传统手工艺的当代“顶流”。

一块蓝布走向世界“沙沙”的刮浆声从大临村蓝印花布工坊传出,一缕靛蓝在白布上绽放,诉说千年历史。这抹穿越千年的蓝色,源自黄湾镇大临村的染坊。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为中国传统的印染工艺品,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然而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这项民间艺术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直到2009年,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临村作为蓝印花布的重要发源地,以非遗蓝印花布、彩印花布印染技艺为特色,勾勒起中国古典之美。

2017年以来,大临村逐步完成文化礼堂蓝印花布展示间与原邬韵生生态工坊的翻新改建工作。2021年,邬韵生染坊成功申报海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成为海宁市非遗技艺传承体验的重要站点。“雕版要压紧,不要偏,你动一动图就花了。”“上浆厚薄均匀一点,花纹更清楚。”……在大临村蓝印花布工坊内,文化特派员袁激霆正手把手指导着学员拷花上浆,这是蓝印花布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待晒干、浸染,再刮浆、漂洗后,便能得到一张精美的蓝印花布。

“大临村原有的蓝印花布文化氛围就很不错,许多村民本来就在参与蓝印花布一些文创的制作。对蓝印花布了解比较少的,主要还是年轻一代。”袁激霆说。于是,他积极策划并开展了十余场活动,教授了100多名学生。除了教授大临村内的学员,袁激霆还积极推动蓝印花布文化对外传播与蓝印花布文创作品的创新发展,他将文创作品融进了时装秀。现代织布的创意时尚,蓝印花布的文化质感,在美丽乡村奏响时空韵律。“未来,中小学生研学游、工业旅游等业态,蓝印花布概念都可以加入其中。蓝印花布不再只是一块布、一件衣服,而是一整套的文化体验与传承。”袁激霆说道。

黄湾镇努力将非遗技艺传承融入日常生活,更积极贴近群众,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在大尖山景区打造“蓝印花研究所”,草编、蓝印花文创产品亮相香港展会,在文化旅游节、全国旅游城市定向赛、长三角钱江越野赛等大赛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以文化赋能“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如今,这东方独有的蓝调美学,漂洋过海,在墨西哥惊艳亮相。蓝印花布、彩拷等江南传统技艺的活态展演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来自黄湾的手艺人通过现场展示制作过程,让墨西哥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与智慧。一把麦草编出致富路一把麦草、几根秸秆,上挑下掐、编织缠绕,不一会儿就成为一条长长的草辫,再将其逐一叠加,就变化出了草帽、提篮、坐垫、门帘等生活用品。就在不久前,黄湾草编亮相第39届香港礼品及赠品展。黄湾草编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手工制品,也是劳动人民通过实践所得的生产、生活用品。2019年6月24日,黄湾草编正式列入海宁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黄湾草编列入嘉兴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在黄湾草编活起来、火起来的背后,有这么一个人,他在闹市里静守着岁月,以一片匠心承继着技艺。他就是草编传承人——嘉兴市第七批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施惠林。

父亲、哥哥都是草编能手,施惠林十几岁就开始学习草编。退休后,他一直奔波在传授技艺的道路上,始终有个心愿——把黄湾草编技艺发扬光大。2016年的冬天,施惠林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了慧灵编织社,这个编织社主要就是推广黄湾草编项目。“慧灵”两个字和他的名字谐音,这个编织社就是传承的起点,经过发展,目前有固定成员30多名。2023年9月,施惠林向黄湾提了个建议: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没想到,这个点子很快落地开花——2024年7月,“黄麓草韵”工作室正式挂牌,老施带着徒弟们搞起了草编时尚单品。

看似寻常的麦秸秆,通过在指尖捏揉翻折,不一会儿便化为一条草辫从手掌中垂下,后再经盘绕、缠结,变成草帽、提篮、挎包……在“黄麓草韵”工作室,这些充满巧思的草编制品,还未褪去田野的芬芳,被披上了时尚的外衣。从水果篮、花瓶到帽子、化妆盒、风铃等,每一件作品都精致绝伦。工作室内,新居民詹少华正在娴熟地编织草编辫。一旁的桌子上摆放着编织的工具,以及已经编织好的成品。“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幸好当时有施老师成立草编队,我跟着学做草编,有了这门手艺,既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补贴家用。”詹少华说,2014年,她看到黄湾成校推出草编公益课程,用玉米叶编制的箩筐深深吸引了她,“让我想起了年轻时上山采茶叶,一针一线绣花做鞋子,全靠一双手。”如今,在黄湾,像詹少华这样足不出户,从事草编工艺的不是个例。“新颖的形式使得销路没有问题,只是手工制作速度较慢,所以需要发动更多人加入进来。”黄山村党委委员黄静怡说,目前,草编队伍以村里的妇女和部分新居民为主。“通过这个形式,也能让她们多增加一点收入。”如今,詹少华00后的孙子韩宇辰也加入进来。从刚开始帮大家撕玉米叶,到上手编杯垫,韩宇辰越学越有劲。学校里还定期开设草编课程,韩宇辰的草编技巧越来越熟练。

当下,草编这项古老技艺,在一代又一代手艺人的传承推动下,逐渐从“田间地头”走进“高楼大厦”,从遮阳防晒的草帽变为陶冶情操的现代手工艺品,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法宝,重新焕发出新魅力。“现在我们工作室会定期开展培训,2024年开展了培训30场,到全国各地进行交流20次,旅游季、文化季活动参加了近50次,接待参观了十几次。”“黄麓草韵”工作室相关负责人沈诗淼介绍。既是“出圈”也是一种“回归”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核心,这是黄湾非遗出圈的最大秘籍。“黄麓草韵”工作室内,淡淡麦草香弥漫四周。这里,传统草编工艺正焕发新生——草编制的托特包的包带上缠绕着时尚的金属链条,草编的坐垫边缘镶嵌着现代感十足的几何线条。这些既保留草编制品原有质朴美感的同时,更加精致、时尚,正在重新定义非遗产品的可能性。从前,非遗大多是原汁原味的展示和呈现,如今,我们看到了更多“混搭”与创新。黄湾非遗要走得更远,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内涵永远是赢得受众的根基。非遗必须立足自身特色,找到与国际市场的共鸣点。婚嫁被面上的“百子图”,婴孩襁褓中的“五毒纹”,老人寿衣的“松鹤延年”……黄湾将蓝印花布的千年纹样解构成现代设计元素,与时尚包包、新中式服饰相结合,成为当之无愧的“国潮”。

要使非遗重新闪耀,光靠政府的支持、财政的助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让“输血性保护”变成“造血性传承”。将古老的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文创产业相融合,黄湾镇大临村创立了“非遗+”共富工坊。这个工坊不仅设计了蓝印花布服饰、包包、发簪、拖鞋等30余款别具一格的文创产品,更成功打造了蓝印花布品牌。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借助党员的力量,工坊与当地工厂合作,新增了一条非遗生产线,生产拖鞋、茶巾、笔记本等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形成了“非遗丰富企业,企业反哺非遗”的良性循环。这一举措不仅为周边妇女提供了近100个就业机会,使她们人均月增收达到1500元以上。互联网时代,给非遗“带流量”,是传承和发展的有效路径。一根网线、一方屏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黄麓草韵”工作室正在尝试直播卖货。沈诗淼说:“草编工艺品是纯手工做的,产量比较低,没有办法大批量地去售卖。现在我们先通过线下展示和直播逐渐形成品牌,2025年我们准备在线上打响品牌。借助电商平台,让草编产品得以更广泛地展示和销售,为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蓝印花布工坊。大临村创新打造的“非遗云集市”,通过淘宝等平台,成功增强了工坊的带动致富效应。目前,生产线主要供货给皮革城的淘宝商家,年销售额高达300余万元。在守护、创新、融合里,黄湾已然找到非遗新生的密码。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