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更是幸福的“港湾” 近年来,市妇联积极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建设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弘扬好家风。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之际,市妇联正式推出“潮城家庭日”品牌活动,确定每月第一个周六为“潮城家庭日”,并推出五大亲子陪伴活动,一起呵护孩子的成长。 
如今在海宁 一个个小家庭的“幸福密码” 正编织成社会和谐发展的“幸福图谱” 这或许就是“国际家庭日” 最动人的城市注脚 婚礼告别排场 “嫁”出文明新风 年轻人的婚育问题,既是家庭的大事,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大事。 近日,一对新人乘坐杭海城铁接亲并分撒喜糖,不仅创意十足,还低碳环保,收获了不少人的好评点赞。“传统的接亲车队既没有新意,又有些铺张浪费,而且两家相隔较远,开车要40分钟左右。”于是这对新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他们爱情的见证者——杭海城铁,这样不仅能省下一笔开支、节约时间,还能创造专属于两人的婚礼记忆。 近年来,市妇联以创新实践倡树婚育新风,聚焦青年婚俗观念转变,挖掘并推广“乘城铁结婚”“公交车接亲”等简约温馨的婚礼案例,通过鲜活故事传递“重仪式轻形式”的婚育理念,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各镇街妇联也结合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开展形式多样的新型婚育文化宣传活动。如荡湾村推出“共富俭”项目,在保留农村婚宴习俗的同时,推出婚宴“标准菜单”,得到了35户农户积极参与,合计节省了约75万元。 随着新型婚育文化宣传氛围在海宁愈加浓厚,越来越多婚育青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许村社区新人杨煜波与妻子的“老街婚礼”婚礼剔除了奢华布景、司仪等非必要环节,依托沿塘古街白墙黛瓦营造浪漫典雅氛围。“省了外景布置和场地费,街坊邻居都高兴地来沾喜气。” 家庭教育解困 “育”见成长新风景 “初次见到朱女士,她怀里抱着咿呀学语的小宝,指尖机械地滑动手机屏幕,周遭的欢声笑语仿佛与她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近日,桃园村“青蓝万家”项目负责人陈少英分享的《一个两孩家庭与“青蓝万家”的双向奔赴》,成功荣获嘉兴市“青蓝万家”家庭教育社区实践行动优秀案例。 这个故事中两孩妈妈朱女士,曾因大宝被冷落变得叛逆难管,小宝又时刻需要照料而濒临崩溃。彼时,“青蓝万家”项目家庭教育指导师为朱女士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在一系列心理疗愈、科学育儿课程帮助下,她慢慢走出了困境,并且将亲身经历制作成典型案例。在她的带动下,已有23个家庭参照她的经验调整教养方式。 结合家庭教育重点难点和家长的现实需求,2018年,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打造“青蓝万家”家庭教育品牌,采取工作坊的形式,让家长们发现问题、参与对话、改善提升。2024年,“青蓝万家”项目全面升级到了2.0体系,建立起了更加专业的服务矩阵。 同时,市妇联联动市教育局开展“家校社”共育体建设,确立12个试点单位,通过组织共建、师资共育、资源共享、活动共办、服务联动、发展联抓,结成区域化家庭教育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探索出了一批可供学习、可供推广的经验。硖石街道西山社区、海洲街道百合社区获嘉兴市家校社共育体建设优秀案例。 最美家庭树标杆 爱心结对暖童心 家庭是土壤,一片沃土才能长出茁壮的树木,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妈妈,等我长大,也想像您一样去大山、去贵州,投身公益支教......”在今年嘉兴“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中,来自海宁的陆振飞带着女儿讲述了自家“爱与传承”的故事。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她不仅用专业与爱心使特殊儿童重拾自信,还带动全家人参与爱心传递。 在海宁,家庭模样各有不同:有的家庭三代人坚持公益服务,有的家庭以书香传家。近年来,市妇联常态化开展“最美家庭”寻找,挖掘了许多普通家庭中的闪光点,涌现出全国“最美家庭”1户,全国五好家庭1户,省级“最美家庭”7户。 当然,还有一些“临时家庭”,虽然没有血缘的羁绊,却也充满了家的温度。“亲爱的孩子,新的一年里,遇到什么困难都别害怕,学习上有不懂的问题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我们都会在你身边支持你。”这是马桥街道新丰社区的小周人生中第一次收到手写的家书,来自去年10月与他结对的“爱心妈妈”陆玲琴。 今年,市妇联联合社会工作部、法院、检察院等九部门,共同发布了《海宁市潮城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工作方案》。 目前,全市已建有13支“潮城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710名爱心妈妈加入队伍与681名儿童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结对,用爱为孩子撑起一片晴空。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虞思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