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面绣着“西子湖畔危急时刻,谦韬青俊见义勇为”的锦旗,揭开了海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员工王兴勇的英勇故事。这位37岁缝纫工在西湖勇救落水老人,用行动诠释了侠义精神。而他的善举,正是海宁这片热土上涌动的一朵文明浪花。 
时间倒回至5月2日下午3时,西湖圣塘闸码头游人如织。来自浙江省丽领时装有限公司的王兴勇与同事漫步时,突然听到“救命”呼喊。一位老人坠入与西湖连通的水沟,身体逐渐下沉。仅会“狗刨式”游泳且十余年未下水的王兴勇,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在淤泥及胸的湖水中,他奋力托举老人近2分钟,最终与众人合力将其救起。浑身湿透的他,又二次入水为老人寻回装有重要物品的挎包。 面对专程致谢的家属,王兴勇只说:“谁见了都会伸手,这是平常事。”正是这种“平常心”,绘就了经开海昌的文明底色。数据显示,近三年,经开海昌已涌现5起共7人参与的勇救落水者义举,志愿服务总时长突破7万小时。 “好人现象”从个体闪光发展为群体效应,背后是经开海昌创新构建的“1+14+20”志愿服务矩阵:以1个经开海昌文明实践中心为枢纽,14支涵盖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部门成员的志愿服务团队为中坚,38支(社区)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为触角,共吸纳党员、道德模范等骨干志愿者6000余名,形成全域覆盖的志愿服务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一名志愿者都在发挥力量,让文明实践活动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志愿是终生的责任……”浙江省最美志愿者、海宁市道德模范劳仁元领衔的“好声音宣讲工作室”,将“板凳课堂”开到街头巷尾。志愿者们用“宣讲 + 服务”模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实用指南,让文明新风吹进10万产业劳动者心田。 而在基层社区,志愿服务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双喜村,“红小二”志愿服务队以“6+X”模式精准服务民生,“8小时外”微网格联户机制让志愿服务全天候在线,全市首支村级“助医”服务队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并享受到医疗服务;在洛隆社区,每月都有“小哥服务日”活动,让外卖小哥感受到温暖,与此同时,外卖小哥通过“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将文明宣传册配送至千家万户;双联社区新居民骨干加入“联心益+”志愿者队伍,每月下小区开展磨剪刀、理发、政策宣传等便民服务…… 面对产业工人占比超60%的特点,经开海昌还将文明实践融入产城融合。去年4月,工业产业社区新时代文明工作体系发布,标志着全域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泛半导体、智慧港工业社区发挥“校企”优势,为青少年开展课外研学活动提供平安体验教育、科技展览等阵地、讲师支撑;智慧港工业社区、时尚工业社区开办“小候鸟”特色班,提供暑期人才子女代管教育服务,真正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去年,我们还给最美新居民户籍所在地政府寄去感谢信,弘扬正能量。”经开海昌党委委员章家力介绍。 翻开经开海昌的文明建设成绩单,一组数据尤为亮眼:2025年上半年共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700余场。这个数字背后,是经开海昌“三个坚持”的战略定力:坚持全域覆盖,让文明实践无死角;坚持精准服务,让群众需求有回应;坚持常态长效,让志愿精神代代相传。 王兴勇在西湖畔的纵身一跃,是经开海昌文明图景的生动注脚。从车间到街头,从白天到深夜,“红马甲”们持续书写温暖故事。他们帮独居老人修水龙头,在放学时分的校门口疏导交通,往“爱心冰箱”里放入整箱矿泉水……这些细碎微光,正汇聚成照亮城市前行的光芒,让经开海昌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平台,更成为向善家园。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刘芳璐 吴劼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