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七点半,52岁的医生徐高飞已推开许村镇茗山村卫生服务站的门。一进门,墙上“守护健康”四个大字被晨光映亮,那是他33年行医路的注脚。不到八点,并不大的诊室中已坐满了候诊的老人。 “你爷爷的药,我都记着呢,拿着单子去药房取药吧。”“肚子不舒服,饮食要清淡!”“血压高了,要按时吃药别忘记了。大伯,你手机拿出来,我帮你定个每天吃药的闹钟。”两小时里,徐高飞已接诊了三十余人,问诊、开药,动作利落,嗓音温和,偶尔还要穿插几句唠叨的话:身体要紧,不舒服就来找我,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 
“生病了,找高飞”,在茗山村,这句话几乎是村民们的共识。不论是谁家老人头晕耳鸣,还是谁家孩子发热感冒,村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徐高飞。有时,村民们来找徐高飞量血压,只是为了和他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徐高飞笑着说:“他们都很依赖我,我能感觉到。做他们最忠实的倾听者,我很荣幸。” 在徐高飞手边的置物架上,塞了许多村民们送来的喜糖;在他的手机里,最多的就是和村民们的照片;微信好友列表中,一半以上都是乡亲……如此种种,几乎串联起徐医生的全部工作和生活。就连每周一天的休息日中,他也十分忙碌——上门回访、送药、测血糖、量血压,脚步踏遍村里每条小路。 徐高飞说:“有些老人行动不便,定期回访或顺路送药,都是我应该做的。” 其实,徐高飞的父亲也是一名“乡村医生”。小时候,总有许多病人上门求医,也时常见到父亲为病人奔走忙碌,一颗想要像父亲一样“济世”的种子悄然播下。 “我是1992年8月来到茗山村卫生服务站的,刚参加工作的我其实非常迷茫。”徐高飞回忆道,那时,许多村民还保留着到医生家中看病的习惯,设立不久的茗山村卫生服务站称得上“无人问津”。和父亲相比,这样的落差让徐高飞“有点煎熬”,“那时常常怀疑是不是自己学艺不精,无法获得大家的信赖。”所以,徐高飞时常翻阅医书,学习新的知识。 不久后,徐高飞遇上了一位高热不退的病人,经过他询问得知,这位病人从事河运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船上生活,用水卫生条件堪忧。徐高飞立刻做出了初步诊断——是伤寒,严重时将引发胃穿孔,可能危及性命!于是,他要求病人立刻赶紧前往大医院检查。最终,患者确诊为伤寒,得到及时救治后脱离生命危险。 因初步诊断正确,徐高飞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这让他信心大增,也让他切身体会到作为医生的职责与使命。 后来,类似的故事发生过许多次。他说,卫生服务站里没有先进的仪器,他的初步诊断几乎都是基于对病症的观察,“我只是对各种各样的病症更加敏感,尽我所能守护他们的健康。是他们的信任,不断鼓舞着我。” 2020年,茗山村卫生服务站因设施老化需要翻新,图纸设计时需要徐高飞的意见作为参考,他只说:“千万不要忘了大厅的‘守护健康’四个字。” 这四个字道尽了徐高飞的33年。33年来,徐高飞的鬓角染上了霜,但村民们对他亲近、亲热一如当年。有人问他是否厌倦,他笑着摇头:“和亲人天天见面,怎会厌倦?”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钟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