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 斜桥镇祝场村的农田里 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一边是含苞待放的百合花海 一边是郁郁葱葱的玉米田 如今 这片土地里正通过 “花粮”轮作新模式 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 
走进祝场花卉专业合作社,十余名工人们正忙着将鲜切百合打包封箱,装进发往各地的货车。祝场花卉合作社负责人钱远维告诉记者,刚采摘下的鲜切百合都处于“含苞”状态,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才会盛开。 钱远维是长安人,今年51岁,有着20多年丰富的种花经验。“我从1994年开始种植花卉,以前种弗朗非洲菊,1998年,百合花市场逐渐兴起,于是开始往百合种植方向发展。”钱远维介绍,合作社的120亩种植基地里,目前有西伯利亚、木门、冰美人等十余个百合品种,有红、白、黄三种颜色,以单瓣百合为主,逐渐在向重瓣百合发展。 对此,钱远维解释道:“从百合花未来市场行情来看,基本上以新品种为主了,老的单瓣品种市场正在萎缩,新的红花品种、重瓣品种的市场份额在逐渐扩大。” 每年4月中旬,百合花进入生长旺季,一直持续到七八月。这期间,合作社平均每天都要卖出百合花近1万株,日销售额超5万元。“4月初的时候,每天都卖出1千把,在1万株左右。最近这段时间,每天要卖出2万到3万株左右,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钱远维说。 以前,到了七八月份百合采收后,大棚便进入闲置期,2023年,钱远维开始尝试在大棚内轮作玉米,意外发现了“惊喜”。 “因为百合是年年种这块地的,不会换地方,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重茬的问题。”钱远维所说的“重茬”,是指连续在同一块土地栽种同种作物,这种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环境恶化、病害加剧和作物减产。 花粮轮作模式,有效解决了这道难题。“玉米种下去后会吸收土壤里的多余盐分,由于种过百合的土壤肥力特别足,第一茬玉米全程不用施肥也能长得很好。等作物收获之后,再把玉米秆子打到地里面,土壤的有机质也提高了,更有利于百合生长。”最令他惊喜的是,轮作后的土地再种百合时,花苞的饱满度与品相显著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种植的双赢。 在传统耕作中注入创新思维,“花粮”轮作模式有效破解了土地养护与效益提升之间的难题,既守牢“粮袋子”,又充实“钱袋子”。 去年,合作社全年百合花销售额接近400万元,50亩玉米销售额40万元。“今年到目前为止,百合销售额已经超100万元了,下半年会更多。”接下来,钱远维打算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规模,充分利用好每一块闲置地,让“一田两收”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百合花收起之后,直接玉米下地,全部种上玉米。”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孙乙丹 吴劼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