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积极探索智能化转型的当下 海宁迪赛针织积极引入AI系统 以数字化改造 融合生产线机器和车间机器人 实现生产更智能化 如今,AGV小车与机械臂 成为了流水线上的“智慧搭档” 
在迪赛针织的车间,记者见到了一台台“灵活的”橙色机器人小车,这些正是企业上岗的“新员工”,它们不需要休息,也不会分心,每天在车间里穿梭运送数万双袜子。如今,这样的智能场景已贯穿该企业生产的全流程。 
“一个工人的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或者12个小时,用了机器人之后,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海宁迪赛针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长陆星说。 
每层生产车间配备了两台橙色AGV小车,每台可以承重100公斤,一次可运送4个转运框。 
袜子织好后,由AGV小车运输到固定库位,通过机械臂转运到下一个流程车间。 
每个转运框都有一张“身份卡”,每个库位的货品信息都会被录入出入库管控系统并清晰呈现在后台,实现产品全流程信息可追溯。 

质检主管徐梅香已经在迪赛针织工作四年了,她说:“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和机器人做同事。引进了这个机器人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找到货物的位置。” 
为了保持袜子纱线的湿度,每个车间还配备了24台自动化加湿器。 
动作精准、高效的机器人队伍,俨然成了工厂的“智慧担当”,AGV小车能自主规划运输路线,进行运输、出入库工作,还能实时避障、自动充电,充50%电量只需十几分钟,便可继续“开工”。智能化系统还会根据订单急缓智能调度,高峰期工厂所有机器人同时作业。 
据了解,这批机器人和智能化自动设备总投入490万元,每年还需要十几万元的维修保养费用。但“机器人员工”的上岗,大大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6台机器人就可抵10个生产熟练工。 
为什么迪赛针织愿意花高额的费用投入机器人呢?海宁迪赛针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中杰给出了答案:劳动力紧缺、老龄化的问题让他选择投入使用机器人。“我们有很多岗位需要年轻人来做,包括一些数据、后道的管理。我们引进机器人,就是看中了数据的正确率,现在通过机器人转运和出入库,数据正确率达到了100%。从我们近一年运营情况来看,投入使用机器人效果相当好。”陆中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