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在省委一号文件中拿出了浙江发展方案,提出推动乡村“土、特、产”先行发展。“土”,是挖掘开发乡土资源;“特”,即打造乡村特色产品;“产”,要壮大乡村优势产业。
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2024年县域10亿元以上“土特产”全产业链名单,嘉兴共有12条入选,其中海宁共有3条,分别是稻渔全产业链、家禽全产业链和花卉全产业链,入选数量位列嘉兴第一。
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强
一个个“土特产”
何以长成10亿级的“香饽饽”
一直以来,家禽产业作为海宁农业的主导优势产业,具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深耕家禽产业几十载,海宁市以“小禽种”撬动“大产业”,2024年家禽年出栏量2300万羽,全产业链产值20.5亿元,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抓手,正加速构建“育繁养加销”一体化产业生态。
实现标准化养殖
确保产品“质更优”
走进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智慧养鸡场,记者见到了与传统养鸡场大不相同的一幕:厂棚里四层高的鸡舍错落有致,一只只蛋鸡探出头来欢快地吃着饲料,而在偌大的养鸡场里,却看不见几个人,蛋鸡们按部就班地休息、进食、产蛋,秩序井然。
这样的场景,还要源于五年前的养殖基地改造。当时,群大畜牧总经理朱飞了解到浙江目前的鸡蛋自给率仅25%,长途运输的鸡蛋难以保证新鲜度和安全性。于是,公司便斥资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的蛋鸡养殖基地。

朱飞介绍,通过“机器换人”,5万羽养殖量的单栋鸡舍只需要1名饲养员。“在这里,温度、湿度恒定,一切都按照最适宜蛋鸡生长和产蛋的标准来调节,鸡粪通过自动传送带运到后端被处理成有机肥料,既干净又没有味道。”
标准化基地建设带来的不仅是产量效益的双重提升,也带来了口碑的不断攀升。这在海宁并不是个例。
在海宁市丁桥镇的金扬现代化养殖共富基地,十几栋笼养鸡舍整齐排列。智能环控系统如同鸡舍的“智慧大脑”,精准调控着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参数,确保肉鸡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集中加热供热设施则为小鸡们送去了温暖,保障肉鸡健康成长。

近年来,海宁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区域产业链发展。群大畜牧公司向农户统一提供饲料、苗鸡、疫苗、兽药等,并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农户则提供养殖场地和劳动力,最终按出栏鸡的数量和养殖情况,给予农户稳定收益,带领周边群众一起养鸡致富。立华则通过与村集体共建基地,投入设备,建成后由公司运营。农户租赁鸡舍,按照生产节奏饲养,全年户均毛收益可达20万左右。
靠着龙头企业带头“慧”养殖,养殖户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依托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嘉兴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及海宁鑫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3家家禽养殖企业,以“公司+农户”模式合作开展家禽养殖,共拥有合作农户517家,产值达12.69亿元,合作农户户均收入达21万元以上。
拓展产业链外延
推动产品“走更远”
家禽产业链条广,上承饲料供应,下启屠宰销售,更联动兽药疫苗、冷链物流、食品加工等配套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产业。
如今,海宁家禽产业已构建起一条环环相扣、高效协同的全产业链体系,从上游的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供应,到中游的国家级优质肉鸡基因库建设与种苗繁育,再到下游的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及多元化销售网络,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2024年,位于海宁的浙江鑫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2700万元实施禽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建成一条禽肉产品深加工生产线,补齐了海宁家禽产业精深加工缺失短板,为海宁家禽产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来自海宁的优质家禽品牌越来越出圈,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海宁已注册有“群大”“汇能”“泥土香”“丁乡”“雪山”“鑫宁”“酵素”等知名品牌商标,其中“丁乡”“鑫宁”牌肉鸡为浙江名牌农产品,“丁乡”同时获评2016年浙江省禽类“十大名品”,海宁黄鸡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
值得一提的是,海宁家禽产业在拓展市场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12月,一批重17.05吨、总计28.8万余枚的鲜鸡蛋,从位于海宁市丁桥镇的浙江群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蛋业分公司装车起运,走上香港市民的餐桌。

这是浙北地区鲜鸡蛋首次供应香港市场,得益于群大畜牧在产业链上的精准把控。“从蛋鸡养殖到鸡蛋生产,再到鸡粪等废弃物的清理,全部由自动化的生产线包揽下来,现在我们生产鸡蛋的‘数字’含量高达100%!”朱飞表示。
一枚小小的鸡蛋“走进”香港,为海宁市家禽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成功经验,海宁家禽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也越来越响亮。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围绕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做优前端、做强中端、做宽终端的思路,在产业提质、强链拓链、品牌增值等方面塑造突围优势,做深做精家禽全产业链。
来源 | 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