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海宁市人民政府 W W W . H A I N I N G . G O V . C N
简体版 | 繁体版 | 无障碍阅读 | 浙江政务服务APP | 智能问答
今日海宁
Haining today

网站首页

市长之窗

海宁概览

政务公开

互动交流

咨询投诉

办事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今日海宁
嘉兴级非遗项目,海宁+7

发布时间:2025-05-08 17:01 信息来源:海宁市传媒中心 浏览次数: 字体:[ ]

近日,嘉兴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海宁越剧、许村织锦、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海宁皮革服饰制作技艺、汪菜制作技艺、豆制品制作技艺、王孟英传统中医药文化七个项目成功入选。

海宁越剧,因其动人的剧情和优美的唱腔为人们喜爱。海宁越剧与地方历史、地理、民俗深度绑定,将地域风物融入戏曲叙事,形成独特文化标识。多年来,海宁市越剧团始终致力于越剧的传承创新发展,活跃于江浙沪地区,年均演出数百场,传统剧目《何文秀》《孟丽君》,创新剧目《五姑娘》《养蚕姑娘》等深受欢迎。海宁越剧也成为了嘉兴地区戏曲市场的核心剧种之一。

周新祥/摄

许村织锦,源远流长、代代相传,以其精湛的织造技艺和绚丽多彩的图案而著称。织锦技艺将五彩斑斓的丝线交织成一幅幅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或寓意吉祥,或描绘生活场景,透露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如今,织锦工艺通过创新,将传统经纬艺术融入现代国潮设计,广泛运用于马面裙、汉服之中,成为时尚产业“新宠”。

海宁盐官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是流韵千年的文化名片,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多彩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于世。海宁十分注重对盐官传统建筑的传承和保护,在海神庙、占鳌塔等文物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采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让许多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和恢复原貌,确保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

海宁素有“皮衣之都”美誉,时尚、个性、耐用的海宁皮革服饰赢得了口碑好评。这背后是海宁皮革服饰制作技艺的匠心与传承。通过将传统的皮革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一件件兼具传统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皮革服饰,成为时尚圈中一道抢眼的风景。

汪菜,一道独特的“海宁味道”。何为“汪菜”?其名字由来,与地名有关。因盐官镇城北村有“南汪里”和“北汪里”两个小地名,此地出产的菜即称“汪菜”。汪菜以小青菜为原材料,经反复多次晾晒、腌制等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因叶面乌黑发亮,且生长期在冬季,又称“乌油菜”“冬菜”。汪菜色泽黄亮,香味醇厚,一碗汪菜,咸中带鲜,一口脆嫩,一口浓郁。

豆制品制作技艺是以“庆云千张”为代表的整套豆制品制作工序,一直以来为杭嘉湖地区的百姓所称颂。庆云豆制品制作技艺,选料讲究,精工卤制,包含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等数十道工序,产品天然豆香、醇香可口、筋道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历史底蕴。

孙伟士/摄

王孟英传统中医药文化是清代名医王孟英的学术遗产。其临床擅长清热养阴、化湿祛浊,方剂以辨证精准、药简效宏著称。长期以来,海宁高度重视王孟英学术思想的挖掘与推广,打造并推广“钱塘孟英”中医药文化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陆晓琴/摄

近年来,海宁市通过健全名录体系、推动技艺进校园、深化文旅融合等举措,有效推进非遗项目“活化”传承。未来,海宁将继续深化非遗保护,让传统技艺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民间,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来源丨潮城文化


海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 网站标识码:3304810001 | 浙ICP备14012341号 | 浙公网安备33048102000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