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海昌街道双喜村的工作人员正忙着翻阅一本本账目,仔细估算着上半年对外投资的收益情况。最近三年,双喜村对外投资近一亿元,通过参加碧云北路商贸中心“村村抱团”项目、购买海宁经济开发区恒耀产业园标准厂房、皮革产业园等一揽子实打实的举措,不断为集体经济注入“强心剂”。 村强民富的背后,是双喜村党总支突出党建统领,大家拧成一股绳、聚成一条心,积极探索共富新模式。“双喜村地处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2019年启动企业腾退工作,当时一下子减少了500多万元的房租收入,村党总支四处考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双喜村党总支书记许晓龙告诉记者。 
在双喜村村委会北面,千亩良田边,这处垂钓中心是村里去年新引进的文旅项目。项目充分利用水源地保护区这个优势,吸引了附近和嘉兴、平湖、桐乡等地的大量游客,天气晴好时一天客流量能有百来人。“一周会来一两趟,这边垂钓环境挺不错的,一上午就收获了草鱼、鳊鱼和鲫鱼这些。”水塘边,游客吴自志一脸满足。 从文旅项目到工业厂房,从三产服务业到现代农业,双喜村的对外投资越走越顺。而这种“快、准、稳”的投资策略也为双喜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24年,双喜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是1576万元,连续七年突破千万元大关。每年,村民获得股份分红和各类福利近200万元左右。”许晓龙自豪地表示。 在估算收益时,党总支成员们还特别关注村里的“夹心层”。为帮扶困难家庭,双喜村党总支将村委会旁边的20多亩空地打造成“红小二”共富菜园。“村里特别照顾我,家门口走出来就能干活了,一个月还有1500元收入。”共富菜园工人吴生林感慨道。 2023年,双喜村成功创建五星级共同富裕村。眼下,村里正积极谋划90亩的数字化现代农业大棚,项目采用创新的“第三方+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建成后,每年预计可增收200万元,进一步带动村民致富。 通过精准的对外投资和资源的再开发、再利用,双喜村的村集体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强村、富民的步伐同频共振,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美好。“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挣薪金、收租金、分股金、领养老金、发福利金、评奖学金、享共富金’的七金模式,让人民群众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中,感受城乡融合提升。”许晓龙说。 海宁市传媒中心记者 | 周志伟 虞思元 张煜
|